好聽的京劇曲牌 必讀收藏 | 詳解京劇曲牌,來歷用法豐富多彩
嗩吶曲牌又稱“粗吹曲牌”或“粗吹牌子”,在傳統京劇中用量很大,凡是比較宏大的場面如:升帳、點將、發兵、行軍、打獵、演陣、出巡、打道、迎送、設宴等,都需要吹奏嗩吶曲牌。它可以伴唱,又可以和鑼鼓配合作器樂演奏曲。過去將管樂曲牌按曲詞內容和表現情緒分為:神樂、宴樂、舞樂、軍樂、喜樂、哀樂等六類。但在具體運用時,把某個曲牌歸入某類,常有含混?,F在京劇對很多帶大字的曲牌都已省略了原來的曲詞,有的根據新的需要已改填新詞,有的根本不唱曲詞變為純器樂曲。一個曲牌通過不同樂器演奏和不同節奏、速度處理,其情緒和作用往往可以改變,如軍樂類曲牌也可以做宴樂、舞樂使用。不過每個曲牌的原形,都有其基本特性好聽的京劇曲牌,即使能夠變通運用,也應有一定限度,不能不顧樂曲的特性和使用規律,亂用曲牌。
劉吉典先生曾按嗩吶曲牌的基本特性,將其分為10類:
1、做吹臺用的嗩吶曲牌。傳統京劇沒有序曲、開幕曲的用法,只是在開戲之前,為了招徠觀眾而演奏音樂,稱為吹臺。用做吹臺的曲牌,多為大型的器樂曲,用嗩吶主奏,配以打擊樂,奏起來紅火熱鬧。吹臺曲牌常用的有[一枝花]、[將軍令]、[哪吒令]、[柳搖金]等。這些曲牌并不是專用于吹臺,戲中的排陣、列營、升帳、鼓樂迎送及某些大場面的舞蹈和宴會也可以使用。
2、主帥升帳用的曲牌。常用的嗩吶曲牌名[大開門],通稱[發點](發兵點將之意)。這種曲牌與鑼鼓配合,再結合舞臺上大將起霸、龍套排場、主帥升帳等宏大場面,能把舞臺氣氛渲染得聲勢浩大,莊嚴肅穆。如《空城計》諸葛亮的升帳,《群英會》周瑜的升帳等,均用[大開門]。
3、上場引子類的曲牌。傳統戲中人物上場,開始都要念一段引子或兩句對兒等,作為概括介紹人物身分、處境的開端。引子一般都是干念干唱,沒有樂器伴奏,并且都是散板的曲調。京劇中有三種引子:大引子、小引子、哭相思引子,曲調味道差不多。京劇中引子類的曲調,完全帶唱,并用樂隊伴奏的,現在只有[點絳唇]和[粉蝶兒]兩個曲牌。
4、發兵、行軍和列隊過場用的曲牌。這類曲牌多為群唱的,有鑼鼓協奏的大字牌子。這類曲牌數量很多,幾乎全都是從昆曲移用的,如[泣顏回]、[朝元令]、[粉孩子]、[出隊子]、[五馬江兒水]、[一江風]、[朱奴兒]、[六么令]、[香柳娘]、[北泣顏回]、[普天樂]、[風入松]等?,F在這些群唱的曲牌,大多只奏混牌子,不唱大字了。
5、飲宴、慶功用的曲牌。一般都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在排席擺宴的大場面中,常用[一枝花]、[傍妝臺]等大型器樂曲牌,以渲染盛會氣氛。在定席后,賓主興杯時,常用[園林好]、[畫眉序]、[大玉芙蓉]之類的群唱曲牌。在勝利回營,把酒慶功時,常用[江兒水]、[急三槍]這類節奏快捷流暢的曲牌。
6、圍獵和演操用的曲牌。這些場面都較宏偉,用的多是群唱曲牌,以[醉太平]、[普天樂]、[朝天子]一套三曲聯唱最有代表性。
7、烘托戰斗氣氛的曲牌。京劇中有戰斗氣氛的曲牌很多,大字牌子如[二犯江兒水]、[上小樓]、[疊字犯]、水仙子]等;純器樂曲如[將軍令]、[柳青娘]等。
8、一曲多用的曲牌。如[急三槍]、[風入松]、[工尺上]、[江兒水]等,用途都很廣。
9、專用于特定地方的曲牌。如久別重逢、悲喜交集時用[哭相思];某人走途無路,要自盡時用[哭批];靈堂祭奠時用[哭皇天];法場悲愴場面用[脫布衫](亦名[紅繡鞋]);劇終時用[尾聲]等。
10、用嗩吶吹的效果。凡劇中馬嘶、鳥鳴(用嗩吶哨子吹)、兒啼、鴉噪,都用嗩吶吹奏。
這么多不同用處的曲牌,不僅好聽,曲牌名也非常有講究呢!
【水龍吟】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水龍吟]通稱[大開門]或[發點],多用天軍中主帥升帳,或職位較高的文官升堂。例如《群英會》的周瑜、《空城計》的諸葛亮之升帳,《玉堂春》的王金龍之升堂等。這種曲牌和鑼鼓配合起來,再結合大將起霸、龍套排場、主帥升帳等宏大場面,能把舞臺氣氛渲染得非常莊嚴肅穆。[水龍吟]的合頭又叫[水中漪],可以單獨演奏,多用于主帥上場念引子或唱[點絳唇]、[粉蝶兒]以后,吹到歸座為止。單演奏[水龍吟]合頭時,速度要加一倍。水鈸每拍一擊。開始處可以按節奏加奏大鑼。結束時視鼓的交代,收在較穩定處。
【將軍令】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將軍令]原為民間樂曲,曲調雄壯豪邁。京劇在開演以前用為吹臺曲牌之一。所謂吹臺也就是幕前曲,按過去劇場的慣例,在開演以前先吹打三通,用以號召觀眾。第一、第二兩通只打成套鑼鼓,第三通改用嗩吶吹奏曲牌,術語叫安哨子。[將軍令]曲牌的前半段也用于伴奏劇中的擺陣、操演,名稱改叫折股,如《金鎖陣》、《霸王別姬》、《逼上梁山》等劇中均有使用。
【哪吒令】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哪吒令]是吹臺曲牌之一,京劇里一般不作別用。梅蘭芳編演《西施》,劇中用[哪吒令]伴奏羽舞場面,但把它改為胡琴曲牌,來配合動作。由于改變樂器而情調有所不同,擴大了曲牌子的使用范圍。[哪吒令]的合頭又名[慶南枝]。
【一枝花】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一枝花]是吹臺曲牌之一。京劇《洛神》、《雁蕩山》曾采用它的合頭來作為配曲。前者用京胡,后者用笛子為主要演奏樂器。
【大柳搖金】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大柳搖金]在昆曲中屬于宴樂,京劇只作吹臺用。前段帽子用乙字調吹奏,到第六節第二拍開始改為凡字調,后面可接[節節高](凡字調)。
【柳搖金】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柳搖金]和笛子部分的曲子大致相同。嗩吶吹奏專作擺隊用好聽的京劇曲牌,全曲可以自由反復。后段另接[節節高](按乙字調吹奏)。[柳搖金]多用于劇中地方高級官員列隊遠迎欽差的場面,如《草橋關》中銚期出城迎接馬武、杜茂、岑彭時,眾人的過場;《珠簾寨》中李克用迎接程敬思等。
【節節高】 京劇嗩吶曲牌。[節節高]是[柳搖金]的合關,與擺隊所用的[柳搖金]聯套演奏,用乙字調吹。如與吹臺[柳搖金]銜接,則按凡字調吹奏。例如《草橋關》中的拜印,《珠簾寨》中太保李嗣源的拜見程敬思,由于前面用過[柳搖金],所以后面就只用它的合頭。
【傍妝臺】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傍妝臺]的用法與笛子吹奏的完全相同。例如《群英會》中周瑜宴蔣干,《黃鶴樓》中周瑜宴劉備,《甘露寺》中相親時吳國太宴劉備等定席的場面,均吹[傍妝臺]。
【小傍妝臺】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小傍妝臺]通稱[吹打],又因在工尺譜上以它開始的三個音符為代表,故又名[工尺上]。從演奏和使用上來分有凡字調、小工調和乙字調三種調門。但曲譜基本相同。其中凡字調的用途最廣泛,諸如設宴、嫁取、慶賀、升帳、送迎賓客等,都可以使用。
【柳青娘】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柳青娘]常用于武打場面,如《珠簾寨》中李克用與周德威對刀,《戰馬超》中張飛與馬超對拳等。有時也可配合備馬時刷馬、裝鞍、緊鐙等一系列的動作。演奏時加打鑼鼓點子。
【梆子吹打】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梆子吹打]是從河北梆子吸收來的曲牌,不象[工尺上]那樣廣泛使用,而是偶然用于以花旦為主的劇目,如《翠屏山》、《大劈棺》等。此曲又多用于帶有悲劇氣氛的場面。
【水聲】 京劇嗩吶曲牌。屬清曲牌。[水聲]的性質應該屬于音響效果。由于具有簡單的旋律,一般也列入曲牌之內。用時總是與[吹打]相連。如《甘露寺》中劉備過江,《群英會》中諸葛亮借箭上船后都用[水聲],以表示水波蕩漾和即將發船。
【點絳唇】 京劇嗩吶曲牌。屬于混曲牌。[點絳唇]通稱點將,是大字牌子中一種散體的曲牌,用途很廣,相當于上場引子,多用于元帥升帳,江湖豪客的排山。角色上場用[點絳唇]是為了表現場面宏大,增強氣氛。[點絳唇]的“大字”原詞是:“將士英豪,兒郎虎豹,軍威耀,地動山搖,要把狼煙掃。”但詞有時不唱,另外有許多戲有專用的詞。如《群英會》周瑜上場時所唱,《艷陽樓》高登上場時所唱等。
【粉蝶兒】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粉蝶兒]的用法和[點絳唇]大致相同。如《挑華車》、《鐵籠山》等劇都用這個曲牌,曲調雄壯激昂,而且各有專詞。[粉蝶兒]的原詞是:“殺氣沖霄,仗英勇殺氣沖霄,看旌旗燦爛光耀。擺列著劍戟戈矛,戰敵人如削草,胸藏奇略?!?/p>
【新水令】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新水令]多用于走邊以后,如《二龍山》、《八蠟廟》等劇,但唱詞依戲而異。
【哭相思】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哭相思]原出于昆曲《長生殿·埋玉》唐明皇與楊貴妃訣別一場。京劇則用于久別重逢的場面,如《奇雙會》中李桂枝與李泰相見時即用此。另外,同一曲調,不用嗩吶吹奏,如《霸王別姬》中的楚歌,《清風亭》中張元秀與賀氏的對念,用的都是[哭相思]的曲調。
【急三槍】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風牌。原出于昆曲。[急三槍]在混曲牌中是最簡短的形式,但應用卻非常廣泛,凡行路、寫信、看信、飲酒、哭泣等都可以使用。尤其在復述明場已經交代過的事件,往往只由演員做手勢代替說話,樂隊吹奏此曲,以鑼鼓配合,即可以使觀眾明白,這是一種精簡舞臺語言的手法。
【小鑼急三槍】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小鑼急三槍]與[急三槍]作用略同,但用途較少,視劇情與角色性格決定。如《群英會》中諸葛亮向周瑜立軍令狀時,即用[小鑼急三槍]。
【雙三槍】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雙三槍]是將[小鑼急三槍]與[急三槍]配合起來用,常配合由平靜轉入緊張的情緒和動作。如《空城計》中,諸葛亮觀看王平送來的地圖時,即吹[雙三槍]。
【批】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批]來源于[吹腔]。京劇多用于不端正的人物,或押解行路、過場、變幻等。例如《慶陽圖》中押旨官過場,《朱痕記》中宋成、宋氏造假墳的過程(小鑼伴奏),《三岔口》中焦贊起解行路,《金錢豹》中豹子精變化人形等,均吹[批]。
【哭批】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哭批]多用于劇中人自殺,或是走投無路的時候。所謂[哭批]是在[批]的曲牌中間加上一段器腔,來表現悲傷哭泣的情緒,鑼鼓在哭音中夾打悶音,然后接以抽頭。如《碰碑》的楊繼業,《刺湯》的雪艷娘,在臨死時都用[哭批]。
【香柳娘】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香柳娘]原出于昆曲。京劇常用于皇帝或官員行路、過場等場面上,演奏時不唱大字。如《打龍袍》中宋仁宗等準備迎接李后時的下場,《草橋關》中銚期下朝回家,《甘露寺》中相親一場吳國太等上場等。[香柳娘]也有用小鑼伴奏的,如《一捧雪》中莫懷古棄家逃走的時候。
【六么令】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京劇吹奏的[六么令]出處無可稽考,原有唱詞也都不用。多用于文職官員回府、打道上朝,及一般行路過場等。大鑼演奏整用時很少,分段用時較多。例如《遇后龍袍》中,包拯開道下場用前段,隔場原人再上用后段(合頭);《定軍山》中劉封押圣旨的上、下場,也按分段演奏。
【小鑼六么令】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小鑼六么令]用途不多,通常用于職位較低、排場較小的文職官員行路、過場等。如《奇雙會》中趙寵打道回府,《小上墳》中劉祿景的上場等。
【水底魚】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水底魚]原出于昆曲《琵琶行》。原為過場戲的干唱曲牌。京劇常用于官員行路、回府、打道上朝過場時。
【出隊子】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出隊子]原出于昆曲《精忠記》。京劇用于職位較高的官員行路。例如《打龍袍》、《甘露寺》等劇,有時用[香柳娘],有時也可用[出隊子]。
【風入松】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風入松]原出于昆曲《千忠戮》。京劇用途很廣,如發兵、回操、回山、行軍等。使用時一般都不唱大字,只有《群英會》中周瑜舞劍時唱專用的唱詞。[風入松]常分段使用,多用于武將領兵過場的時候。配合上場用前半段,下場用合頭。如《桑園寄子》中的石勒,《白良關》中的劉國楨等。
【朱奴兒】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朱奴兒]原出于昆曲《鐵寇圖》。京劇多用于發兵的場面。如《南陽關》中韓擒虎發兵時即奏[朱奴兒]。
【小朱奴兒】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小朱奴兒]是用[朱奴兒]的頭尾組成的一個簡化形式的曲牌,用法同于[朱奴兒]。劇中為了節省時間,常用它代替[朱奴兒]。
【泣顏回】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泣顏回]原出于昆曲《連環計·起步》。京劇用于較大的發兵場面。如《長坂坡》第一場曹操發兵,《霸王別姬》中的韓信發兵等。
【一江風】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一江風]原出于昆曲《長生殿》。京劇用時,由多人齊唱,以嗩吶鑼鼓配合,用于大隊人馬行路時,如《法門寺》中起駕,以烘托聲勢。
【粉孩兒】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粉孩兒]原出于昆曲《長生殿》。京劇多用于行軍、行路、押運糧草等。如《八大錘》岳云押運糧草,《巧連環》中時遷、楊雄等走圓場,《挑華車》中黑風利押華車上、下場等。
【園林好】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原林好]原出于昆曲《千金記·拜將》。京劇多用于排場較大的飲酒的時候。如《群英會》中周瑜宴蔣干,《轅門射戟》中呂布宴紀靈,《擊彭罵曹》中曹操宴請群臣等。
【江兒水】 京劇嗩中吶曲牌。屬混曲牌。[江兒水]原出于昆曲《千忠戮》。京劇用于對話、奏本、飲酒暢敘的場面。可以分段使用。例如《陽平關》中劉備為黃忠慶功飲酒時有前段,中間加吹打,宴畢黃忠等向劉備行禮時用后段(合頭)。
【清江引】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清江引]原出于《蝴蝶夢》,名[玉環清江引],原詞有迷信色彩。京劇借用其曲調用于神仙駕云之類的情節,如《碰碑》的蘇武,《鴻鸞禧》的天喜星,《搖錢樹》的哪吒出場等,均吹奏[清江引]。
【神仗兒】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神仗兒]原出于昆曲《百順記》。京劇取其曲牌名稱及詞中有神仙字樣,專用于神話劇中神仙駕云的情節。如《泗洲城》中神將的上、下場等。
【醉太平】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醉太平]、[朝天子]、[普開樂]都是昆曲《浣紗記》“打圍”一折表現吳王出獵的合唱曲牌。京劇用于《連環套》中梁九公行圍射獵的宏大場面。梅蘭芳演出的《西施》中有吳王游覽錦帆涇的情節,也采用了這幾支曲牌。
【朝天子】 同[醉太平]。
【普天樂】 同[醉太平]。
【千秋歲】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千秋歲]原出于昆曲《一捧雪·代戮》。京劇常用于法場行刑的場面,或用以表現劇中人遇難時的絕望悲鳴、凄楚哀慟的情緒。例如《安天會》中孫悟空被擒一場,《打金磚》中馬武、銚期等向劉秀索命的一場,均奏[千秋歲]以渲染其悲劇氣氛。
【尾聲】 京劇嗩吶曲牌。屬混曲牌。[尾聲]出處已不詳,每劇終了時常吹奏以表示結束??梢苑侄窝葑啵话阒挥煤蟀攵危ê项^),整用時較少。
【 海笛曲牌】 海笛主要是和笛子合起來伴奏昆曲唱腔的,除從梆子移用的[娃娃]外,海笛沒有專用的曲牌。后來在新編的劇止中,如《廉錦楓》、《雁蕩山》等,在舞蹈中使用的海笛曲牌,也都有是從笛子、嗩吶曲牌移用過來的。
【吹腔】 京劇曲調。源于徽調,是一種用笛子伴奏的腔調。舊時曾稱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或蘆花梆子。最初是長短句(曲牌體),后來發展為七字句、十字句(板腔體)?,F在京劇劇目中的《奇雙會》、《打櫻桃》、《古城會》、《水淹七軍》等,仍均以吹腔演唱。
【十三咳】 京劇腔調之一。亦作十三嗨。原為梆子曲調,以一句唱腔中包括十三個“咳”字而得名。后來京劇某些劇目中亦有移用,如《鐵弓緣》中陳秀英的唱句,《大登殿》中王寶釧與代戰公主同唱的唱句等。
【十三“一”】 京劇腔調之一。原為漢調中的唱腔,因在《捉放宿店》或《文昭關》等劇中,都有大段二黃三眼,唱詞開始都是“一輪明月…”,在唱“一”字時,有十三個迂回宛轉的唱腔,聽起來就像是連續唱十三個“一”字,故名十三“一”。余三勝唱十三“一”最負盛名。余叔巖曾繼乃祖衣缽。今已瀕于失傳。
【五音連彈】 京劇曲調。由二黃原板發展而成。幾個角色對口聯唱,唱腔結構與二黃原板大致相同,中間加上垛子句或數板,節奏感強,可以增強幾個角色之間的情感交流,渲染舞臺的戲劇性氣氛。一般多在連臺本戲中的戲劇高潮時應用。
【南鑼】 京劇的腔調之一。南鑼也稱羅羅腔,在很多地方小戲或曲藝中,都有這種腔調,有的名為南鑼北鼓,有的名為打棗桿等。在京劇里南鑼是一種邊念邊用大嗩吶、小鑼、小鼓吹打過門的形式,只念不唱,尾聲一句是隨著嗩吶歌唱的。南鑼的腔調詼諧、活躍,主要是花旦、丑角使用?!洞蛎娓住?、《打杠子》一類玩笑劇,使用的就是南鑼。
【娃娃】 京劇腔調。娃娃亦名耍孩兒好聽的京劇曲牌,是從梆子移植過來的腔調,用海笛子伴奏,夾打鑼鼓,火熾熱鬧,武戲里常使用?!度砜凇分袆⒗A夫妻開店掛幌子時就唱它。在戲里兩個人比武,或趟馬等舞蹈動作中,也常用來伴奏。
【琴歌】 京劇作為插曲用的曲調。琴歌源出昆曲的琴歌,如《琴挑》中所用。在京劇中,如《群英會》里周瑜所唱的琴歌即是。再如《霸王別姬》里項羽唱的“悲歌”,也是在琴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曲調。
【山歌】 京劇作為插曲用的曲調。山歌源出昆曲《醉打山門》中賣酒人所唱的小調。在京劇里,大凡賣酒、賣魚及樵夫等所唱的小調,都是山歌的曲調。
【吟詩】 京劇作為插曲用的曲調。吟詩是散板的朗誦體,一般是不加伴奏的干唱,也源自昆曲。京劇里的吟詩,多用[哭相思]一類的曲調,可以根據曲詞字音調配曲調,可以做多次反復。
【柳枝腔】 京劇曲調。屬于雜腔小調,是從地方小戲或曲藝中移用過來的?!缎∩蠅灐分兴那{就是柳枝腔,用笛子和海笛子伴奏,腔調輕快、活潑、諧趣、跳躍。
【銀紐絲】 京劇曲調,屬于雜腔小調,是從地方小戲或曲藝中移用過來的?!短接H家》中所唱的曲調就是銀紐絲,用笛子伴奏,腔調流暢、歡快、輕松、悅耳。
【云蘇調】 京劇曲調。屬于雜腔小調,是從地方小戲或曲藝中移用過來的?!朵彺蟾住分型醮竽锍木褪窃铺K調,用大嗩吶伴奏,又唱又念,明快而渾樸,長于敘事,簡潔而有頓挫。
【花鼓調】 京劇曲調。屬于雜腔小調,是從地方小戲或民歌采用過來的?!洞蚧ü摹防锼摹傍P陽歌”和“鮮花調”都是花鼓調,曲調明快、純樸,頓挫有力,簡潔宣敘中略帶憂郁情調,具有濃烈的民歌風味。
【鳳陽歌】 同[花鼓調]。
【鮮花調】 同[花鼓調]。
【灘簧調】 京劇曲調。屬于雜腔小調,灘簧調只保留在小戲《蕩湖船》里。《蕩湖船》原為過去江南流行的小戲,京劇藝人把它搬上京劇舞臺,從曲調到念白都保留了濃厚的蘇州韻味和口音,情調詼諧,充滿了喜劇色彩。灘簧調用二胡伴奏,后來又加入了京胡。
【山歌小調】 京劇曲調。屬于雜腔小調,都是采自民間山歌,保存山歌小調最多的戲是《小放牛》。劇中山歌節奏輕捷明快,爽朗純樸,歡樂活潑。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