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玉堂春簡介新聞_京劇名家演唱玉堂春_京劇玉堂春簡介

京劇《玉堂春》故事梗概

京劇《玉堂春》說的是王金龍系兵部尚書王瓊之子,赴京趕考,順途催討欠賬。科場失意后,結識名妓蘇三,王金龍贈名玉堂春,他二人發誓要共偕白首。一年后,王金龍所帶來的三萬六千兩紋銀都已耗盡,被鴇兒趕出妓院。落魄的王公子只能在關王廟內存身。蘇三打聽到王公子下落,找借口到關王廟去燒香還愿好與王公子相會,她不顧骯臟懷里抱,并贈金300兩讓王公子回南京苦讀再考。不料王公子中途又遭搶掠,蘇三知道后,二次贈銀。

蘇三自王金龍去后矢志不再接客。鴇兒設計把她賣給山西富商沈延林作妾。而沈延林妻子皮氏此時正與趙監生私通,她二人設計毒死蘇三,沒想到毒面讓沈延林吃了。沈延林死后,皮氏反誣告蘇三殺人。縣官受賄,在嚴刑拷打之下,蘇三受刑不過被迫招認,被問成死罪。

解差崇公道提解蘇三自洪洞赴太原復審,一路上蘇三訴說遭遇,崇公道十分同情百般勸慰。蘇三被解至太原,三堂會審;巡按為王金龍,王金龍見蘇三后甚為動情不能自持,被陪審之藩司潘必正、臬司劉秉義看破,以致會審不能終審。王金龍私自探監,與蘇三相會,又被劉秉義撞見。劉秉義受潘必正指教,出面平反冤獄,使王金龍、蘇三得以破鏡重圓。

《玉堂春》全劇原為十七場,有頭有尾,情節動人,是一出唱做并重的戲,一般演得最多的是《起解》、《三堂會審》兩折。

京劇《玉堂春》源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京劇《玉堂春》源自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編寫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難逢夫”。其內容要比京劇《玉堂春》復雜得多,而且兩者有明顯的差異。

小說里寫皮氏設計用兩碗毒面要害死的是沈延林和玉堂春二人,京劇里崇公道敘述的卻是本想害死玉堂春一人,被沈延林誤吃而死。

小說里明確寫玉堂春的狀紙是由出于同情的刑房吏劉志仁代寫的,京劇里只籠統說是由監獄中人代寫。

小說里并沒有“三堂會審”情節,只有王公子囑咐劉推官“用心問斷”此案,讓他促成王公子與玉堂春的一段姻緣。

小說里詳細說劉推官怎樣設計,把皮氏等人鎖在柜中,趁他們私下說出實情,錄作口供,皮氏等人不得不依實招認。

尤其是《警世通言》有寫玉堂春逼鴇兒寫伏辯一節。玉堂春一面讓王公子半夜帶著金銀財寶走,一面卻又向鴇兒要人,咬定是他們謀財害命,她要到衙門里去喊冤。鴇兒問她箱子里為什么裝的全是石頭,她反說是被鴇兒偷換的。后來鴇兒害怕把事鬧大,只得接受她的條件,寫了伏辯,承認給她以后絕對自由。這一點不但顯示出玉堂春的機智,而且也突出了她的性格,而這為京劇《玉堂春》所無。

再探究《玉堂春落難逢夫》來源

京劇《玉堂春》故事情節采自明代馮夢龍編寫的小說《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難逢夫》。而《玉堂春落難逢夫》開頭便有“與舊刻《王公子奮志記》不同”的字樣。說明早先有小說《王公子奮志記》而后有《玉堂春落難逢夫》,可能《玉堂春落難逢夫》是《王公子奮志記》的改編本。

由此推想,《玉堂春》故事是經過了好幾次演變,原本只是一個世間公案,到寫成小說《王公子奮志記》是第一次演變;由《王公子奮志記》再到《玉堂春落難逢夫》是第二次演變;從小說先改編成彈詞本是第三次演變;然后又改編成京戲是第四次演變。一次次改編,刪繁就簡,成了一個篇幅更精短的作品,情節更簡明,也更適宜編寫成戲劇,為人們廣泛熟知。

到如今,京劇《玉堂春》已經是膾炙人口,盡人皆知。尤其是《女起解》和《三堂會審》兩折,好多演出都有《玉堂春》唱段,演唱“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到大街前”的唱段。

現如今《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還有少數人可以查閱得到。而《王公子奮志記》和《玉堂春全傳》卻幾乎已是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