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本質論——兼及東方戲劇共同特征(三)
一個本質特征
以上有關中國戲曲的三方面表象特征和十二種特殊現(xiàn)象,涉及中國戲曲創(chuàng)作、演出、觀眾、演員、班社、經營、管理、教育、劇場等許多方面,表面看似乎十分復雜,實際問題集中起來,只有一個,即:說明中國戲曲是一種與西方戲劇特別是西方寫實主義話劇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戲劇藝術。這種本質區(qū)別就是:有別主要屬于再現(xiàn)藝術的西方寫實主義話劇,中國戲曲基本是一種表現(xiàn)藝術;如果把西方話劇定位作“敘事戲劇”的話,中國戲曲就是“表演戲劇”。用一句更加簡單、淺白的話來說:西方話劇藝術的主要目標是講故事;中國戲曲藝術的基本取向是要表演。當然,敘事與表演是任何戲劇都不可缺少而且彼此依存的要素。很難設想會存在被觀眾認可的如下戲?。褐挥谐錾谋硌荻蛔魅魏喂适聰⒄f的戲劇,或只有動人的故事敘說而表演極其低級拙劣的戲劇。中國戲曲與西方話劇的本質不同就在于:西方話劇是為敘事而表演,中國戲曲是為表演而敘事。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給中國戲曲下過一個被大家普遍認同的簡單定義:“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雹偻跏系亩x,主要是從中國戲劇文學發(fā)展的角度著眼,并未留意到作為高度綜合藝術的中國戲曲的整體本質。如果從后者角度理解,倒不如稱中國戲曲是“以故事演歌舞”,反更接近事物真理。
話劇藝術家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必要的藝術手段,鋪陳劇情,刻畫人物,震撼觀眾心靈,以傳遞劇作家的道德精神力量,從而把人們引向思索與推究哲學命題的天地;而戲曲藝術家的主要目標,則是充分展示自身藝術魅力,調動觀眾藝術想象及共鳴,以抵達人格陶冶和審美愉悅的情境。話劇藝術家的職責完成,主要憑借語言與形體,去“講述”劇本設定的“故事”,所以戲劇文本在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十分重要地位,無論舞臺演繹的內容與方式,導演構想與處理,演員表演依據(jù)與發(fā)揮,戲劇分類與結構原則,演出效果與觀眾體認等等,都對劇本設定的依據(jù),存在很大依賴。戲曲藝術家的目標實現(xiàn),則主要通過藝術家自身臨場展現(xiàn)的“技藝”,所以表演就成為整個戲劇創(chuàng)作過程的靈魂與核心,制約著戲劇內容、形式、結構、類別,以及決定演出方式、觀眾接受、文本形態(tài)、劇場形式、戲劇經營、管理及教育傳承等上述十二方面的特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戲曲的藝術高度綜合、鮮明而突出的程式化和寫意性,是戲曲作為表演戲劇本體特征的外化特征,它與作為戲曲靈魂和核心的表演藝術相表里。跟戲曲藝術高度綜合、程式化和寫意性相適應,要求表演藝術必須高度發(fā)展,達到至美境界,表演者要能夠充分承擔舞臺藝術賦予它的沉重使命。這也是培養(yǎng)、成就一位戲曲藝術家尤其不易之處。
中國戲曲的這一本質特征,與作為東方民族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美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血脈聯(lián)系。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是一個以陰陽交感、五行周復為基本思維框架,以天人合一、人為中心的宇宙動態(tài)平衡為基本觀念的圖式。它表現(xiàn)在思維方式上,是抽象思辯能力相對較弱,多采取領悟方式,對事物作直觀把握,擅長物象的有機整體感應;發(fā)達的不是認知而是體知,重視的不是思維而是經驗,追求的不是釋放而是消解,向往的不是特異而是和諧,表現(xiàn)的不是外露、張揚而是內斂、含蓄。這也是導致中國歷來抒情文學特別發(fā)達,長期不曾出現(xiàn)鴻篇敘事詩、史詩和嚴格意義的悲劇,以及戲劇注重藝術神韻展現(xiàn)而不特別看重劇情敘說方式的原因所在。西方藝術的美學追求,偏重客體再現(xiàn),強調模仿逼真與個性顯現(xiàn);中國等東方藝術,則倚重主體表現(xiàn),強調意境營造與整體協(xié)諧。西方古希臘戲劇的理論核心是“摹仿說”,中國古典戲曲的理論基礎應屬“物感說”。前者強調再現(xiàn)客體真實,重視戲劇沖突,追求悲劇的恐怖與崇高,拷打觀眾精神與情緒;后者注重表現(xiàn)主體感應,著重發(fā)揮戲劇觀賞功能,追求戲劇美的形式展示,使觀眾獲得心理愉悅。正因為此,作為綜合舞臺藝術的中國戲曲的靈魂和核心,必然是演員的表演,而不可能是戲劇文本或其它。所謂“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的詮釋,對于中國戲曲本質而言,其實并不完全合適。
充分理解、準確把握中國戲曲的上述本質特征,無論對我們進行戲曲現(xiàn)代改革,還是理論批評建設,都至關重要。綜觀中國近現(xiàn)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戲曲改良、改革歷史,曾有許多成敗得失,其中原因固然很多,而從改良、改革操作程序來看,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因素,還在于改良、改革者(包括編、導、演、音、舞、美等諸方面),對中國戲曲這一本質的認識程度以及相關的文化涵養(yǎng)的深淺。舉兩個極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讓一位從未接觸過戲曲藝術的話劇導演,去執(zhí)導一本戲曲,其結果只能是“話劇加唱”;讓一位對戲曲一知半解的影視編導,去制作影視戲曲片,成品勢必是非驢非馬,令人啼笑皆非。我們應該以中國戲曲本質為表演戲劇作為觀念支柱,來重構我們民族戲劇學的理論體系,審視戲曲紛呈的歷史和現(xiàn)實現(xiàn)象,進行契合于中國戲曲本質規(guī)律的理論總結和批評。中國戲曲批評、理論建構和史學總結,不排斥學習、吸收西方戲劇理論精華,但是這種學習、吸收,必須是建筑在對中國戲曲本質充分理解、準確把握基礎上的一種融會貫通和合理運用,否則只是誤導,把人們引向歧途,對戲曲藝術實踐和理論建設, 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孫崇濤)
----------------------------------------------
① 王國維《戲曲考原》,《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第201頁。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