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山西劇種(朔縣大秧歌)專家審稿會舉行
8月18日上午,《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山西劇種(朔縣大秧歌)專家審稿會在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樓會議室舉行。參加此次審稿會的有:山西省戲劇研究所所長祁愛斌、副所長武鐵亮、藝術科研規劃部主任于小軍、山西劇種編撰督導員張玥,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刬、藝術科長馬若恒以及藝術科眾人,編撰作者徐志廉和審稿專家謝銀花、周桂枝、尹生華、梁敏、熊高德。專家審稿會由王刬副局長主持。
朔縣大秧歌是山西北部一個較大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于以朔州為中心的晉北廣大地區和內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區,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在發展過程中,藝術形式不斷完善,表現力不斷豐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十分興盛。2006年,朔縣大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自去年正式啟動編撰工作以來,在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作者集中心力和筆力,經過8個月攻堅克難,終于完成編撰,陸續交付專家開展審讀工作。
本場專家審稿會,祁愛斌所長首先就《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山西劇種當前的編撰進展情況、意義價值、時間節點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簡要介紹。并且希望專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既進行專業指導,更要指摘不足,幫助進一步完善提升書稿質量。
其次,作者徐志廉就本次編撰工作的途徑和方法等相關情況進行了匯報。為了編撰的客觀準確,作者不厭其煩進行實地走訪和田野調查,收集整理了大量一手資料,并不斷進行印證,初稿完成后也一直處在動態修改當中,逐步形成目前相對完備的品相。
會議第三項議程是五位專家根據編撰體例,分別就劇種歷史、劇種文學、劇種音樂、劇種表演、劇種生態、劇種保護6個方面,對照著12萬字的朔縣大秧歌書稿,逐頁逐條進行指正。尤其是幾位老專家,同時也是朔縣大秧歌的老藝人、劇團老領導,幾乎一輩子都浸潤在大秧歌里,對朔縣大秧歌如數家珍,對于稿件中的一些瑕疵和錯漏,一眼辨識,并能詳細道出其中來龍原委。他們的忘情講述,又成為作者進一步補充劇種發展歷史的新線索和新資料。而此次專家審稿的獨特之處還在于部分專家在資料搜集階段就已經提前介入編撰工作,陪同作者進行了大量資料收集和調查。
專家們指出一定要厘清社火秧歌、戲曲秧歌、民間舞蹈的秧歌三者的區別;文字資料和口頭采訪相矛盾的、文字資料互有矛盾的地方一定要進一步仔細核實;一些過世老藝人的藝術傳承譜系需要進一步整理;文字表述應盡量客觀,減少過分華麗的修飾詞語。專家們也表示,愿意進一步提供幫助,希望最終成書出版的《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朔縣大秧歌》成為朔州市新的文化名片。
祁愛斌所長最后總結:通過雅俗共賞、圖文并茂的書稿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編撰的用心、用情;通過朔縣大秧歌前輩老專家動情、動容的現場糾錯補漏,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們對于朔州民間藝術瑰寶傳承發展的殷切期望。《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國家工程,出色完成這項重大工程需要勇氣毅力、需要精誠細致、需要多方協作,一定要用科學嚴謹的匠人精神打磨完善。聽取專家審稿意見之后,作者要繼續下功夫在突出劇種特色的基礎上讓內容更加詳實,要按照文學性、學術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三性合一”的高標準完善編撰。
王刬副局長同時表示,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接下來將繼續大力支持朔縣大秧歌的修改、提升工作,做好保障服務工作,爭取將這次編撰成果打造成極具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新時代朔州文藝精品。
截至目前,山西省負責的35個戲曲劇種編撰任務,正在全力高速推進。第一批提交出版社排版完畢的劇種已經陸續完成一校工作,第二批完稿的劇種也將陸續召開專家審稿會。山西省戲劇研究所將繼續前往山西全省各地,督導劇種編撰工作,確保編撰任務高質量完成。
文|張 玥
圖 |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藝術科
輯|張玥
審|祁愛斌
投稿|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