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周是傳統文化活起來的首都范本
正在北京園博園舉行的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除了亮出了戲曲的絕活,本身也很活。
從開幕式就能見到戲曲文化周的別具一格——開幕式不是在專業的劇院舉辦的,也不是在廣場舉辦的,而是在園博大道。美麗寬敞的園博大道,上面的藍天是戲曲演出的“華蓋”,兩旁是觀眾席,坐滿了戲迷,有老年人、青年人、中學生,中間的地面就是舞臺,花車從前面駛過,演員們在后面載歌載舞。這樣的“劇場”,專業、宏大、熱情。
北京園博園內可供舉辦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式的地方不止一處,在園博大道舉辦開幕式和花車巡游,可謂別出心裁。國慶、中秋假期,中國戲曲文化周的全球京劇票友大賽、地方園地方戲、花車巡游等活動,也將成為市民特別是戲迷的一個好去處。
在北京園博園西安園,筆者看到,地毯鋪就的舞臺上,演員們不用話筒,樂隊現場伴奏,非遺傳承人親自上陣,一切都是原汁原味。這是富平縣阿宮劇團帶來的源自秦代、距今有2400多年歷史的阿宮腔。中國戲曲文化周讓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從當地走進首都市民視野,走向全國,加快振興。
從花車巡游展示凈、旦、丑、生四大戲曲行當,到園博園內10個地方園推出京劇、北京曲劇、昆曲、評劇、豫劇、黃梅戲等10余種傳統戲曲演出,從戲曲名家聯袂演唱到京劇票友大賽,從親子劇場到非遺互動展示,中國戲曲文化周是一場戲曲的狂歡,讓市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了解戲曲、親近戲曲、愛上戲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中國戲曲文化周正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示范。在中國戲曲文化周,戲曲走出了封閉的劇院,走向了廣闊的空間;走出了固定的舞臺,走向了無限的大眾;走出了安靜的小天地,走向了火熱的現實。
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戲曲文化周既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了標桿,也展示了北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擔當。
2016年的北京戲曲文化周,吸引了許多游客來到園博園。今年的首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園博園定會吸引更多游客前來看戲。戲曲的神韻,從這里飛入尋常百姓家;戲曲的傳承發展,從首都積累經驗傳播開去;戲曲的春天,更加絢爛多姿。(倪恒虎)北京晚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