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有她的歷史風華,

那是滄桑歲月鐫刻的標志;

唐山有她的時代風姿,

那是燦爛文化塑造的品格。

唐山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你對它們有多少了解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

“盤點唐山的市級非遺”

第八期

五谷畫

(市級五批)

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的地區

“五谷畫”是以五谷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等手段粘貼而成的花草、山水、鳥獸等形象的工藝手法畫種。唐山市豐南區尖字沽鄉中學歷經多年的辦學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谷文化”。“五谷文化”既是教育資源,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傳承的課程資源,又植入了學校的文化底蘊。

多年來,五谷畫的傳承人張志利校長結合所在地域的歷史文化資源,把“五谷畫”這一古老又傳統的技藝傳承下來并融入了校園。使這些傳統文化技藝,充分得以傳承和光大。

鐵廠雙龍

(市級五批)

評劇的地區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

鐵廠鎮位于河北省遵化東南部,東鄰遷西,南接豐潤,四面環山,是個純山區鎮,歷史悠久,地勢優美,風景秀麗。

鐵廠雙龍是鐵廠人民為紀念春秋時期無終國國王(無終子)和戰國時期國王(燕昭王)根據古代軍事陣法而編創的武龍活動。

武動雙龍的開場以雙龍擁抱的姿態徐徐進入,而后雙龍圍繞場地交錯繞三圈,其寓意為雙龍和諧,同襄共舉。中場由武龍頭的老師帶領,根據實際場地表演不同的套路,同時,根據具體要求,擺出不同的造型,使人心潮澎湃、賞心悅目。而武雙龍的技巧并非短期就能學會,需要長期習練,老師指點,方能掌握其中的精髓。退場時,先主要擺成二龍抱珠(二龍頭在中間,龍身、龍尾環繞龍頭)姿態,形成蓮花狀,并不停武動,寓意為圓滿、吉祥,而后散開,緩緩離場。

鐵廠雙龍是遵化首要的民俗活動,豐年過節、大型活動、祭祀、干旱求雨等,都要表演雙龍,以祈盼平安和豐收。遵化各地廟宇、遷西景忠山等周邊大型過會活動,都要首先聘請表演鐵廠雙龍,否則鐵廠雙龍不到,山門閉,會不開,充分說明了鐵廠雙龍在本地文化匯演中的的重要性。其技藝在鐵廠村得以階梯式傳承,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學到身上,久練可增長智慧、強健體能。曾多次參加各級各類展演、競賽活動,并多次獲得獎項,在唐山各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灤州評劇

(市級五批)

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的地區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

評劇是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評劇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帶。并經歷了多次變革和發展,成為了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戲曲劇種之一。灤州市是評劇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灤州市(縣級市)隸屬于唐山市,位于唐山市東部灤河西岸,歷史上也是商賈往來經濟發展的樞紐。2001年7月成立了評劇團--灤縣新星評劇團(后更名為:灤縣灤州古城評劇團)。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的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接近生活,尤其是灤縣評劇更以“大口落子”見長,聲聲見情,句句動心,形式多樣,因此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縱觀評劇的發展,角色由最初期的二人已發展到多人,小戲、折子戲已發展成大戲,在聲腔運用上由原來的男女同聲,發展成今天多種唱腔。

豐潤皮影戲

(市級五批)

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的地區

豐潤皮影戲源于宋代的汴梁皮影,誕生于金,發展繁榮于元、明,鼎盛于中清至民初,迄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是豐潤民間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皮影雕刻、操縱、伴奏、演唱,人物造型分為生、小、大、鬢、丑等。豐潤皮影的劇目內容是深層剖析當地社會民俗民風、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歷代豐潤皮影藝人對唱腔表演、舞臺道具的材料和技藝的改良與創新從未間斷過,這些經驗是今人和后人的寶貴財富。

皮影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贊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1943年,豐潤成立新長城影社,在革命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1949年7月,新長城影社參加了在北京懷仁堂召開的全國第一屆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并作了匯報演出。蘇旭、蘇勉、張茂蘭三位受到了毛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郭沫若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這是豐潤民間文藝工作者受到的最高榮譽。

近代歷史上遠近馳名的有圪塔坨李長柏影班、魯各莊安鳳儀影班、馬駒橋吳振林影班、豐登塢村楊輝元影班、以及縣內的楊福久影班、劉子賀影班,都收藏了大量影卷。還有皮影編劇郭旺武、老藝人蘇旭、蘇勉弟兄,以及農村子弟班等也保存了一部分。

豐潤皮影戲藝人張雅君、王麗華在2005年國際唐山皮影雕刻藝術大賽獲“神刀”一等獎;周學軍、徐艷光在2011年中國皮影藝術研究中心舉辦的首屆皮影雕刻大賽暨優秀作品展上獲“金刀獎”。80年代后,皮影雕刻向高檔禮品、裝飾品、珍藏品發展,經外貿銷往日、英、美、法、港、臺等諸多國家和地區。豐潤皮影戲影班常年在唐山各縣市區和天津、北京、秦皇島等地演出。錄制過《五峰會》、《青云劍》、《劉秀走國》、《燕飛女俠》、《馬潛龍走國》等大卷和《大登殿》、《蝴蝶杯》、《蓮花庵》、《秦香蓮》等,深受廣大皮影愛好者的歡迎。

遵化皮影戲

(市級五批)

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的地區

遵化皮影戲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更是到了鼎盛時期,同時演出的皮影劇團多達七十多個,皮影藝人有幾千之多。在文藝生活匱乏的年代,皮影戲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長城皮影戲在遵化皮影界頗具代表性,它在傳承唐山皮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演出人員既注重操作,又能夠演唱,一般都是多面手,放下這個就得拿起那個,唱了小旦還唱小生,唱完冉口就唱花臉,一人可以頂兩人用;一般一臺影需要10人左右,最少也應該8個人(俗話七忙八不忙),而長城皮影戲演員有時只需5—6個人就可以長時間演出;唱腔帶有濃厚的遵化地方特色,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演員少,演出費用低,演出市場就更廣,一年四季不閑,以至流傳至今。

遵化皮影藝人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時代變遷,歷盡磨難,代代傳承。抗戰時期,藝人們以“傳唱皮影演出”為八路軍提供情報,從事地下工作,為抗戰勝利做出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皮影戲在遵化更是繁榮起來。

1985年,王井瑞成立了遵化長城皮影團,自己任團長,成員以家庭人員為主。王井瑞自15歲拜藝人石老七學習影人操作、演唱,一直堅持表演到76歲,這60多年的演藝生涯,他不但把遵化老藝人的演藝傳承下來,而且不斷創新,獨創了自己獨特的操作手法,皮影界享有盛名,人稱“箭桿王”,遵化一把線。受家庭影響,女兒王艷伯十五歲便跟隨父親登臺演出;姑爺張進滿拜程國柱為師學習拉弦,經過勤學苦練,很快掌握了手法,練就了一把好弦;長子王連東、次子王連方學業未成便從事了皮影藝術。遵化長城皮影團集合了雕、繪、演唱、操作、表演等各種技藝,話中有戲,戲中有話,自成一體,多年來,在遵化影響力很大,婦孺皆知。

唐劇

(市級五批)

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的地區

唐劇是誕生在新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她始創于1959年初,是在繼承和發展唐山皮影音樂、唱腔的基礎上,運用和借鑒傳統戲曲的表演形式、以及冀東地區民間舞蹈而發展起來的。

唐劇以唐山皮影為母體。唐山皮影歷史悠久,流傳地域廣闊,音樂優美,板腔豐富,行當齊全,劇目繁多,名家輩出,深受群眾喜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為唐劇的誕生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劇以此為淵源,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為更好的適應變化了的演出場地及表演形式,進行不斷探索,對其母體的唱腔、音樂進行改革創新,強化了“平調”、“花調”、“河東調”、“悲調”、“吟腔”以及“三趕七”的戲劇性,豐富了表現力,形成了唐劇自己的風格。在劇目建設和表演藝術上,不斷尋求自己的個性,突出冀東地域文化的特色,顯示了一個新劇種的特殊魅力,在冀東地區和東北各地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唐劇是不屈的文化,經過大地震的洗禮后,卻依然能站在廢墟上排練,樂隊坐在籮筐上演奏,擔起了全唐山的慰問演出任務。因為一個“唐”字不僅代表著一個劇種,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具有抗震精神的英雄城市,更代表著整個華人的民族精神,所以唐劇在坎坷的歷程中練就了不屈不撓,不怕困難的性格,敢于創新、善于和時代結伴而行的路,努力在舞臺上弘揚著民族氣概、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魂魄。對傳承優秀地域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唐山的知名度,推進文化名城建設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劉氏筋骨按摩

(市級五批)

評劇的地區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

推拿按摩是中國勞動人民與疾病做斗爭的產物,在民間有很多傳承,傳承者們集各家之長,形成自已獨有特色的技業,服務于民間,劉氏筋骨按摩源于清朝,從滿清創始人王照宇開始。上百年的口碑積累和技術創新,充分發揮了筋骨按摩優勢,簡便快捷,經濟方便,得到了京津唐地區百姓認可。筋骨按摩來源于民間,由于療效確切,副作用小,方便經濟,老百姓愿意接受,在上百年的過程中為本地百姓解除了很多病痛,在經濟上為百姓節省了很多開支。由于是口碑相傳,有很多祖孫幾代人都是筋骨按摩的受益者,尤其是在大醫院治療過的患者,后期需要康復,筋骨按摩的后期調理,為他們解除了很多后顧之憂,并且劉氏筋骨按摩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對周邊百姓養生保健,做出一定貢獻。

樂亭擂鼓

(市級五批)

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的地區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

樂亭擂鼓又稱“樂亭鑼鼓”,是冀東地區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鼓樂形式之一。它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的中將民俗傳統與文化藝術有機融合,并經過數百年的打磨而逐漸形成的。以粗獷、彪悍、自然、俗韻的特點著稱,將樂亭人民淳樸、直率、激昂、豪邁的民風和情懷詮釋的淋漓盡致,是北方鼓樂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

樂亭擂鼓起源于古代祭祀、求雨活動,后逐漸被人們民俗化,變成了重要節日和婚喪嫁娶烘托氛圍的演出。它隨老呔商幫在東北的興盛而廣泛流傳,借鑒、融入了東北地方曲藝的成分,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演繹風格。新中國成立后,一群有識之士對民間文藝進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整理,樂亭擂鼓走進了街頭巷尾文藝宣傳的隊伍,得以推廣并逐漸發展壯大。

樂亭擂鼓分為鑼鼓演奏和鑼鼓伴奏。鑼鼓演奏是指單純由鼓、鑼、鈸等樂器配合進行演奏,演奏時要將各類樂器組織編排起來,由專門的指揮或領頭的鼓手來負責引領,演奏時需注意音高、節奏、姿態、互動等因素,以求表演配合默契,氛圍烘托到位。

鑼鼓伴奏則是將鑼鼓融入傳統戲劇、曲藝、傳統舞蹈等藝術形式的伴奏樂隊之中,對刻畫人物、烘托氛圍、掌握劇情、控制節奏等起到重要的作用。鑼鼓在戲劇中的使用有一定規律。以樂亭皮影戲為例,在表現小兒、丑兒、小生和一些輕松、滑稽的場面多用小鑼。而髯兒、大兒、老生和表現莊重、激烈、悲劇的場面多用大鑼。鼓點兒則或急或緩、或輕或重穿插其中,掌控劇目節奏。

女書

(市級五批)

評劇的地區_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

女書發源于湖南省江永縣。1909年,河北省遷西縣滿族后裔王文凌,在湖南永州府為官時,娶當地女子何氏為妻,告老還鄉時,何氏也把女書文化帶到了河北省遷西縣。何氏到遷西縣以后,定下家訓:做好女人,寫好女書。凡是家族女性,必須書寫女書文字,學習女書文化。王姓家族,女子外嫁到哪里,就把女書文化和女書文字帶到哪里。現在,女書遍及唐山縣區,但遷西縣學習女書文化和書寫女書文字的人最為突出,幾乎遍布各個鄉鎮,遷西縣成為傳播女書的重要支脈,順其自然的成為女書發祥之地。

女書字體不同于方體漢字,是菱形斜體,似女子婀娜體型。女書筆畫娟細飄逸,似輕盈女子。女書作品,一般為七言體唱本,每篇短幾十字,長幾千字。女書大體內容,多為婚姻家庭,社會往來,幽怨私情,鄉里逸聞,歌謠謎語等。女書作品載體主要是:紙、書、扇、巾四大類。女書就是以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代代相傳。

10

新集廟會

(市級五批)

評劇的地區_評劇劇種地方是什么_評劇是什么地方的劇種

廟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自娛性群眾文化活動,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集大鳳凰山廟會會場位置在唐山市遷西縣東南部的新集鎮新集村,以其獨特的魅力世代傳承,成為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鳳凰山廟會歷史悠久,始于清朝乾嘉時期,初始的主要目的是為觀音菩薩慶生。廟會一般從農歷二月十五開始,至二月二十一結束,歷時七天。期間主要活動有:花會、戲劇、雜技、馬戲、歌舞、特色美食、百貨售賣、禮佛朝拜、登山踏青等活動。在廟會的發展中,花會漸成廟會主角,它以嗩吶、鑼鼓等樂器渲染氣氛,以秧歌的舞姿、武術的動作、雜技的功夫吸引著群眾,在民間極具生命力。民國年間,廟會達到鼎盛時期,由一百多道民間花會和各種活動演組成,趕會人員可達10萬余眾,被稱為“京東第一廟會”。

大鳳凰山廟會的鮮明特色就是其花會形式多樣,種類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大體有20余種,分為文會和武會。文會中有大傅莊的“滿朝鑾駕”香會浩蕩恢弘,有泉莊大腦袋會讓人忍俊不禁,有忍字口的背桿獨樹一幟,還有東崗的跑幡、新集的抬閣、大峪的跑旱船、偏崖子的高蹺等。演繹有小拜年、捉蝴蝶、八仙過海、鐵弓緣、濟公活佛等故事的經典一折,俗稱“下場子”。武會中有享有“祖師爺”之稱的臨河少林功夫絕技、傳人輩出;有釣水院、馬蹄峪的武會師承名家,會目新穎;此外有高臺子中幡、小傅莊龍燈、龍塘武高蹺以及舞獅、耍壇子、韃子摔跤等。

未完待續

來源 | 唐山地方特色資源庫

略有改動,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