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 中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征.pdf
中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征縱觀人類社會,大抵有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古希臘的悲劇和戲劇、印度的梵劇和中國的戲曲。這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對后世戲劇形式的產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其中中國戲曲至今仍然活躍在舞臺上,并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熱心古典戲劇文化研究人士的關注。中國戲曲相對于古希臘、印度的戲劇來說,雖然成熟較晚,但其在演變過程中,經過歷史的不斷革新、豐富和發(fā)展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到現在依然活躍在戲曲的舞臺上,其生命力是何其旺盛。所以,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史及文化藝術寶庫中,中國戲曲都具有其獨特的地位。一、中國戲曲之特點戲曲,是相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獨特的稱謂。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將元明雜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及近代的京劇、包括地方戲在內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統(tǒng)稱之為“戲曲”,使之有了區(qū)別于“他人”的獨特資質和特色,恰當地概括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本質---即“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戲曲藝術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總是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比如對原始人類勞動技能的演示,圖騰崇拜的祭祀等。它展示人們的生活,反映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它是既包容時間藝術,又包容空間藝術的綜合藝術,這一特性雖然是世界各國戲劇文化所共有的,但在中國戲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戲曲具有綜合性特征。它是集唱、念、做、打、舞等各種綜合表演的戲劇藝術形式。其藝術表現手段豐富,空間的造型(如布景、道具、舞蹈動作等)藝術唯美。時間的唱念、音樂以及服裝和化妝方面的手段均細膩。這一切都不僅只是人物的裝飾,還是戲曲演員美化其動作、表現其劇中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戲曲的這種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的特點,給予中國戲曲特殊的魅力。把戲曲的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結合在一起,用音樂節(jié)奏貫串、統(tǒng)一在戲里,達到和諧統(tǒng)一,調動了戲曲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我國獨有的民族表演藝術形式。戲曲是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一種藝術,是真實的生活藝術在舞臺上的再現。無論是為了藝術的需要,還是為了生活的需要,這種再現都不可能完全與生活保持一致,是要用各種藝術手段加以美化和提升,才能形成生活的原型與藝術的變形之間的差距,這種變形就是虛擬。中國傳統(tǒng)藝術---戲曲的根本特點,就其在處理藝術與生活的互動關系上,不是一味只追求“形似”,而是講求“神似”.把捕捉描寫對象的神韻和本質作為藝術的標準,是由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所決定的,“虛擬”就成為中國戲曲反映人們生活的基本手法。有一句話叫“說書的嘴,唱戲的腿”,就概括和說明了戲曲藝術的“虛擬”特性。
戲曲舞臺的空間和時間含義,是由劇作者和演員予以假定,與觀眾達到了一種彼此的默契。戲曲中的一個圓場,也許就已走出十萬八千里;幾聲更鼓,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對夜盡天明的變現就完成。這種對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的表現手法,把舞臺的局限性巧妙的演化為藝術的廣闊性,彌補了戲曲舞臺空間和時間的不足,使戲曲藝術劇情達到統(tǒng)一,使其和諧一致,形成了戲曲獨特的美學概念。戲曲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程式性”.所謂“程式性”,就是生活中的動作的規(guī)范性。例如開門、上轎等,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人而異,各自有不同的習慣動作。而戲曲藝術是把最普通的生活中的動作基本固定為一種格式動作,在其的表演中都采用這種固定的格式動作,形成了這一動作的舞臺“程式”,這種程式的廣泛運用,形成了戲曲既反映生活,又與生活形態(tài)保持一定的距離,戲曲題材既來源于生活,因此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程式性”是戲曲不可缺或的因素。在中國戲曲發(fā)展的的歷史過程中,程式是為藝術而創(chuàng)造,隨著藝術的發(fā)展,舊有的程式會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新過程中發(fā)展成新的程式,程式與革新是不矛盾的。戲曲的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特征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構建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獨特的戲劇觀,它在世界的戲劇文化的大舞臺上閃現其獨特的光芒。
二、中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征音樂在戲曲這一綜合藝術品種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這時因為:第一,它在舞臺上是其他的藝術種類的統(tǒng)領,唱、念、做、打都在一定的節(jié)奏、音樂旋律中協調進行;第二,中國300多個劇種之間最主要的差別是在音樂上,換言之,假如把聲音掩去,只看表演,我們很難分辨劇種,但是如果不給視覺部分,只聽音樂,我們立即就能找到各自的區(qū)域特點;第三,戲劇不同于話劇,其很大成分是借助音樂敘事抒情。音樂使戲曲故事更具有魅力;第四,音樂在制造氣氛上是獨具功效的,因此,它在創(chuàng)構氣氛上也是功效卓越,同時,在其藝術特征上也與其他音樂種類有所不同。我國戲曲音樂有如下的三方面的藝術特征。戲曲音樂的戲劇性特征戲曲音樂的戲劇性具體體現在,音樂“性格化”和戲劇的“情節(jié)化”.戲曲是以故事主人公的第一人稱的身份來表演故事的,它必須直接表現人物自身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動。同時,它還需直接表現戲劇的矛盾沖突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為了表現戲劇內容、推動劇情發(fā)展、戲曲音樂創(chuàng)造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段,通過速度的徐疾、節(jié)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強弱、音色的對比、調式調性色彩的變易等等對比,來渲染不同的感情氣氛,從而顯示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伏。
因此,戲曲音樂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性格鮮明、對比強烈、變化急劇,這正是戲曲音樂戲曲性的生動體現。戲曲音樂的節(jié)奏性特征在戲曲音樂中,“節(jié)奏性”卻發(fā)揮著更為重要和更為獨到的作用,可以說,戲曲音樂比其他音樂門類更加強調節(jié)奏因素。拿歌劇來說吧,歌劇是以唱為主的戲劇藝術形式,在音樂表現手段中,雖然節(jié)奏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因素,但是,更注重于曲調的旋律線的發(fā)揮,而戲曲音樂側重的是節(jié)奏性。在戲曲唱腔中,“板式”變化體自不待言,主要是通過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的變化而形成各種“板式”,由各種板式的連接和對比而抒發(fā)人物的思想感情。即使在“曲牌聯綴體”的唱腔體系中,也常用不同的節(jié)奏曲牌,連接成“散---慢---中---快---散”的節(jié)奏變化模式,以推動情緒的發(fā)展。在戲曲音樂中,節(jié)奏更為突出的體現,是打擊樂器的運用,它成為統(tǒng)一全劇節(jié)奏的主線。無論是念白、動作、唱腔都十分強調節(jié)奏,而講究與打擊樂器的配合。因此,在戲曲打擊樂有開唱鑼鼓、念白鑼鼓、身段鑼鼓、武打鑼鼓之分,用鑼鼓點貫穿于全劇,把全劇的抑揚頓挫、高下疾徐強調出來。絕不止于是戲曲一種外形上的表露,而不同的內心節(jié)奏是由人們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如:快樂時,節(jié)奏是歡快活潑的;悲哀時,節(jié)奏遲滯沉重;平靜時,節(jié)奏舒緩寬廣;緊張時,節(jié)奏急促激越,戲曲音樂用有聲的外在節(jié)奏來表現無聲的內心節(jié)奏,使綜合藝術的各種藝術手段格調統(tǒng)一,線索脈絡清晰鮮明。
戲曲音樂的程式性特征關于戲曲藝術的程式性特點,在前文中已經提及。作為戲曲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戲曲音樂,所具有的程式性特征,是十分突出的。戲曲音樂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形成了自己都特思維方法和表現技巧,每一個劇種都有自己的常用聲腔、常用板式、常用曲牌、常用鑼鼓經、特殊的主奏樂器、特有的演唱技巧,形成了相當穩(wěn)定的格式,這就是戲曲音樂的程式?!扒{框架”的“程式性”特征例如把戲曲曲牌體中的每一個曲牌,板腔體中的每一種腔調、板式作為一個曲調框架的話,則在每一劇種的各種曲調、腔調、板式中,都有一定約定俗成的規(guī)程和法式。主要體現 在劇本的結構、句式、起落音、板式、起落音的板眼位置等方面。依循其規(guī)范的規(guī)律,加以 承認; 如果與法式相左,則不予以承認。例如在京劇唱腔中,上下句是一種程式。不管是二 黃、西皮,都由上下句組成,而且上下兩句區(qū)分的很嚴格,需要用各不相同的樂音來結束尾 音,上句常落于非調式主音,下句必須結束在調式主音上; 樂句的句法結構也很規(guī)范,一般 二黃的句法結構規(guī)律為“板起板落”. 戲曲曲調連接的“程式性”特征在藝術者的演出實踐中,演員們對于曲牌、板式的組合方式和運用方法已有了經驗和技 巧,并基于戲曲運用的“邏輯性”要求,已形成一套常有的規(guī)律。
成都有一定的程式。戲曲套曲在形式上有長套和短套之分,其組合方法必須前有引子,后又 尾聲,中間點綴以若干的支曲牌,稱之為“正曲”或“過曲”; 套曲內部曲牌的選擇和運用,要 注意宮調的協調運用,通常只限于同一個宮調,有時也可以用上二或三個,但一定是近關系 調。套曲還需要注意板式變化、引子、尾聲的曲式結構,通常引子、尾聲的曲式結構為散板,過曲部分與各曲牌之間的先后也有一定的章法中國戲曲是一種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原則是慢曲在前,然后是中速,最后是急曲。 全套套曲形成“散、慢、中、快、散”的節(jié)奏變化順序規(guī)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征具有濃郁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即具有濃厚的民 族性,它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心理、審美習慣和審美理想,就其音樂的藝術性而言,它即有 通俗化、大眾化的品格,又有高層次的審美價值。中國戲曲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一樣,既又 寫意的表現手法表現藝術生活,同時也用寫實“墨筆”渲染現實生活。 中國戲曲音樂中有大量襯托戲曲情節(jié)、事件、細節(jié)、人物、風景等的獨特手法,這些手 法大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如民歌、民間歌舞、民間鑼鼓樂等) .但他們在戲曲音樂中卻 又大大背離了生活的原型,形成了意味獨特的戲曲音樂表現形式。
此外,中國戲曲音樂還可以借助多種表現手段( 主要是富有想象力的運用各種樂器的不 同特性和音色) 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情節(jié)的演繹深化、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作全方位的展示。 每一種音樂語匯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力。而復雜的唱腔又有利于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如著名京劇《玉春堂》,蘇三那驚悸、痛苦的回憶,那含冤負屈的怨憤和辨識舊情人后對自 己前途的渺茫希望,種種復雜交織的感情莫不憑借那優(yōu)美動聽的唱腔沁入到觀眾心中。因此, 中國戲曲音樂在形式上符合我們民族的戲曲審美傳統(tǒng)。中國戲曲藝術是表達揚善懲惡,歌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