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怎么寫及格式等相關問題。

說明:文檔僅供學習交流,請勿商用。

中國戲曲藝術特點與美學探析

目錄

一、戲曲的名稱、指義

二、戲曲的藝術形態

三、戲曲的美學特征

(一)綜合性

(二)寫意性

(三)地方性

四、結束語

正文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明珠,中國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受

各個時期民眾的喜愛。而且中國戲曲由于自身的民族特征十分鮮明,

因此被視為世界三大古劇之一。本文將就中國戲曲所具有的獨特藝術

形態與美學特征進行探討。

一、戲曲的名稱、指義

在我國古代戲曲史上,出現了不少用以指稱戲曲的名詞,諸如“戲

劇”“戲曲”者,或者是“戲”“劇”“曲”.就這些名稱來看,最容

易被混淆的兩個就是“戲劇”和“戲曲”.盡管在唐代就已經有了“戲

劇”一詞,然而杜牧彼時提到的“戲劇”乃是游戲和戲弄的意思,與

后來戲曲的指義相距甚遠。在戲曲形成之后,便有人用“戲劇”來泛

指戲曲。

而“戲曲”直至宋元的時候才被提出,可以說它是伴隨戲曲而生

的。在西方話劇、歌劇等進入我國以后,為了區別西方戲劇和我國的

傳統戲曲,有學者就稱西方戲劇為“戲劇”“,戲曲”就成了中國傳

統戲曲的專門稱謂。如此,這兩個原本指代同一物的名詞就有了不同

的指義。不過還是有學者將二者看成是指義相同的名詞,還都用來指

稱戲曲。

二、戲曲的藝術形態

不同的藝術形式,其藝術形態也獨具特色。戲曲產生之后,古代戲

曲理論家就解釋了戲曲的藝術形態問題,這也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和

統一的過程。例如明代的周之標在《吳歈萃雅·又題辭》中首先就將

戲曲的敘事性形態特征提了出來,但是戲曲作為敘事文學,要兼具

“有是情”和“有是事”.此外,他也將戲曲代言體的形態特征指了出

來。但戲曲之情實際上就是對劇中人物情感的體現,要求詞人務必

“肖之”.近代以后,新建立了戲曲史研究學科,學者們進一步深入認

識了戲曲藝術形態方面的特征。例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界定

戲曲藝術形態的基本特征時就帶有總結性。王國維給戲曲下的定義較

為科學、明確--“現存大曲,皆為敘事體而非代言體,即有故事,要

亦為歌舞戲之一種,未足以當戲曲之名也”.

根據王國維關于戲曲的定義,即要求戲曲在藝術形態上具有的特征

包括:第一,一定要綜合言語、歌舞等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其中的

歌、舞是最關鍵的兩種表演藝術;第二,戲曲一定要具有故事情節,

也就是其所說的“演故事”,而歌舞表演只是手段,借助各種手段表

現故事情節,進而感動觀眾才是最終目的;第三,戲曲是代言體而非

敘述體。戲曲演員一定是扮演成劇中人物來對故事情節進行表演,而

非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這一點便是戲曲與小說等敘事文學相區別的

重要標志之一。

三、戲曲的美學特征

(一)綜合性。就綜合性來看,王國維所講的“必合言語、動作、

歌唱,以演一故事”即指出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然而相比于其他

綜合藝術,中國戲曲具有更高的綜合性。具體有兩方面的表現:第

一,綜合的范圍廣。藝術可被分為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兩大類,而戲

曲有機地融合了二者,還對兩類藝術中的諸多藝術進行了綜合。相比

于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對唱、念、做、打等多種不同的表演藝術進行

了很好的綜合。由此可見,我國戲曲綜合了比任何綜合性藝術都要多

的藝術形式。第二,綜合的程度緊。我國戲曲綜合的藝術有不同的門

類,但并非簡單的混合和拼湊,而是體現出了有機結合。

(二)寫意性。寫意性也是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相區別的重要標志

之一。我國的戲曲具有寫意性,這首先在內容上有所體現,古代戲曲

作家和理論家一直都重視要通過戲曲將自身的生活感受表現出來,也

就是“意”,并非對生活的簡單模仿。這也就意味著,戲曲所表現出

來的“意”應當和真實生活相符,但是可以虛構故事情節來對這一

“意”進行表現,并非必須根據“生活應當有的樣子描述”.古代戲曲

家們對這一“寫意”傳統進行了堅定的繼承,繼而將相應的戲曲理論

建立起來,同時用來對戲曲創作實踐進行指導。

(三)地方性。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各自獨特的民情風俗

和方言土語。最早的戲曲便是產生于民間,并使用了當地的方言土語

和民間小調來進行演唱。由此可見,自產生之初,戲曲就具有十分鮮

明的地方性。等到其流傳到其他地方之后,也就必然會將那里的民間

小調、方言土語等吸收進來,如此便有了帶有當地特色的新的劇種或

唱腔的產生。我國的戲曲從北宋末年發展至今天,形成的地方劇種已

有幾百種,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我國的戲曲在藝術形態和美學特征上具有的獨

特性,才促使其對比本民族的其他藝術形式或其他民族的戲劇形式,

都獨具藝術魅力,并且這也成為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