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戲劇家石磊等赴登封慶“豫劇豫西調活化石”蘇蘭芳百歲壽誕
2022年7月30日,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戲劇家石磊,鄭州廣播電視臺戲曲主持人陳鵬、河南廣播電視臺戲曲主持人王博等一行7人到登封拜訪被譽為“豫劇豫西調活化石”的百歲老人蘇蘭芳,共慶蘇老百歲壽誕。
蘇蘭芳,女,河南登封人,豫劇名老藝人,1923年出生,乳名蘇金蘭。自小流浪在鄭州被蘇占奎收養,10歲入鄭州太乙班學藝,師從周海水師姐妹三人,即湯蘭香、蘇蘭芳、蘇蘭芬,出科后隨團到西安演出,后相繼在臨汝,伊川,汝陽,洛寧,延安黃龍,潢川等劇團任主要演員、團長等職務。她主攻青衣,花旦,老旦兼演小生,須生,唱腔大本嗓。
蘇蘭芳和姐姐蘇蘭芬同為鄭州說書藝人蘇戰奎的養女,早年師從周海水,戲班走紅開封和西安,蘭芳10歲時,姐妹倆和湯蘭香一起被豫劇名老須生周海水收為弟子,成為周海水的第一代女弟子,是“豫劇十八蘭”的師姐。
1935年11月,周海水率領三姐妹東進開封,將高亢悲涼的豫西調帶到以祥符調為主的開封地區。在開封,湯蘭香、蘇蘭芬、蘇蘭芳、常香玉同臺演出,由于當時唱戲的女演員很少,引起很大轟動。此時,豫劇豫西調和祥符調兩大主要流派開始互相融合,豫劇進入新的發展期。1936年底,周海水又率眾弟子西征長安,演出一年,再次造成轟動。
但隨后,蘇蘭芳的人生發生了逆轉。18歲那年,她嫁給登封縣一個商人子弟,由于婆家反對,她不再登臺演出,更為不幸的是,婚后沒多久,丈夫就外出失蹤了,從此再無音訊。6年后,她離開婆家,想重回戲臺,但唱戲這行“一日不練手生”,一放6年,蘇蘭芳感覺自己落伍、趕不上了。其間,湯蘭香、常香玉,還有師傅周海水都來請她搭班子,蘇蘭芳自慚形穢,一概拒絕了。
從此,雖然重下苦功恢復了唱腔和表演,但蘇蘭芳再沒去過大城市演出,只在鄉間漂泊轉場。上世紀80年代初,蘇蘭芳和她的第二任丈夫組織了一個戲班子,叫了一些“老疙瘩頭”(上歲數的演員),在洛寧、宜陽、伊川、汝陽、延安、黃龍一帶演出,前后10多年。
蘇蘭芳說,她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在大城市繼續發展,成為一個“老一輩藝術家”,也不是后半生的清貧寂寞,而是她愧對師傅周海水。周海水之所以被稱為豫劇“一代宗師”,除了他較高的藝術造詣外,還因為他注重培養豫劇人才。2010年,蘇蘭芳在嵩山腳下為先師立下一塊墓碑。
蘇蘭芳雖然不識字,但一輩子在戲里摸爬滾打,早成了戲精,對現在的豫劇很有想法,她主要通過電視看戲。她說,演好戲非得有志氣、憋著一股勁不可,心提不起來那效果就出不來,現在的戲也哭,但輕飄飄的不真實,沒有狠勁,也不知道那眼淚是咋下來的。
老人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想把豫西調的技藝傳給一個合適的人。她說:“我唱的那些老腔老調,現在會的人不多了,我年輕時學的戲起碼有500本,現在回憶還能有上百個唱段能唱下來,帶到墓殼里去太可惜了,留下來,興許還有點用處。”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戲劇家石磊2010年曾說:“唱腔質樸無華,基本保著豫西調滄桑、凄美的特點。89歲的人了,還能這樣唱,絕對見功底,可見當時的基本功和嗓子有多好。”石磊認為,蘇蘭芳與常香玉是同時代的演員,雖然藝術成就不可比擬,但蘇蘭芳也有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她見證、參與甚至推動了豫劇早年的發展,她的唱腔在今天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有歷史價值及研究價值。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