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唱的發聲的基本方法——打開口腔(一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打開口腔
張再峰
打開口腔
(一)打開口腔的目的
世界上無論何種歌唱藝術,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擴大日常講話的口腔開度和咽腔容積來歌唱,也都需要在本民族的語言審美情趣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共鳴作用,以此來美化歌唱。打開口腔的目的實際上就是為了打開鼻咽咽口(張嘴吸氣時上腭有涼風處),從而打開咽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及其他歌唱共鳴腔體,也可以說,打開口腔其實就是要打開腔體,提打開口腔是為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三腔及其他共鳴腔體的打開,可與咽腔構成一個整體發聲的混合共鳴腔體。使整個咽部腔體形成一個能與胸腔、口腔、頭腔等腔體很好連接,適合發聲的完整的共鳴通道,使氣息和聲音能夠暢通無阻,使各部分共鳴能夠相互融合貫通,以至打開所有的共鳴腔體,因為只有腔體打開了,才會有豐富的共鳴。京劇演唱雖是采用“淺聲道”與美聲唱法“全聲道”相比較,低音共鳴不夠完全,但是在演唱時也需要打開一定腔體、保持通暢,以求獲得適合京劇淺聲道歌唱風格的共鳴,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淺聲道的演唱時更大程度地擴大共鳴,以彌補其共鳴的不足。
運用丹田氣息能使腔體打開,因為當你一吸氣,喉頭既穩定又放松、打開了。打開的狀態就是呼吸的狀態,聲音立不立、有沒有共鳴、能不能達遠、音色能不能豐滿都與打開腔體有關。
由于歌唱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而語音的發聲又有靠前、靠后的習慣,因此歌唱也就受這種語音的影響,并由此而形成口形的開度有大、有小之分。京劇唱法是受漢語發音的影響,采用“淺聲道”發聲歌唱,而美聲唱法是以意大利拼音文字為基礎,采用的是“全聲道”發聲歌唱,因此,口腔的開度是有區別的。
(二)京劇唱法與美聲唱法口腔開度的異同
口腔的開度大小與喉頭位置的高低有直接的關連,可用手撫摸喉結,口張得越大,喉頭就就越越低,喉頭越低,三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就擴張得越充分。
京劇唱法和美聲唱法都是要求打開口腔的,如京劇行常講的“打開口腔樂著唱”、“摘環兒”、“打開后槽牙”、“下巴頦落下來唱”等就是要求軟腭上提,打開口內腔的意思,舊時練唱,學生如沒打開嘴唱,師傅會用戒尺攪其口腔,而要求張開嘴唱,程硯秋就認為“練唱時,嘴不張,牙不張,上臺一貼上片子后,口就更沒法張開了。”京劇演唱還講究“一字清到到底”,即不管字音的唱腔有多長,口腔打開后,不能隨便改變口形,字腹(元音)是是(啊)就是a,這個字音的口形始終不能變。這些都是京劇唱法要打開口腔唱的要求。
美聲唱法,是以意大利語音為基礎,口型動作的聲音較為靠后,縱向打開多于橫向,講究豎咬字字,后咬字,采用“全聲道”歌唱。
“全聲道”歌唱其喉位就比以“淺聲道”演唱唱的京劇唱法的喉位要低,從發音機能上分析,口腔張得要大一些,咽管擴充長一些,橫截面積也要大一些,要求是讓聲音貼貼住后咽壁唱,因此聲音靠后、暗,與京劇唱法相比即中管或大管。
從整體上看來,京劇叫唱法與美聲唱法都是強調打開口腔來歌唱,這是相同一致的;但美聲唱法擴咽降喉比京劇唱法更甚,所以,口腔開度大于京劇唱法的口腔開度。
(三)京劇唱法的口腔開度
京劇唱法的口腔開度是“半打哈欠,半張口”,下巴放松、牙關松開、上口蓋抬起,這種打開口腔,其關鍵是要將牙張啟,使鼻咽口打開,小舌上抬(上抬的方向感覺應是前上方,不要向后上方抬起,以免聲音靠后,變空、變暗,程派可稍作調整)、鼻翼興奮、感覺張口時上有涼風處,即鼻咽口已打開,鼻咽口的打開,就可使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三腔的打開,共鳴才會豐富。運用丹田氣息是打開口腔的前提,運用丹田氣息和打開腔體是同一個動作,并不需要另有動作去打開腔體,這種口腔開度,是一種適合于構建和產生京劇唱法高位置聲音的共鳴腔體。喉頭千萬不能過于下壓、深下,低到唱美聲唱法的喉頭位置上。應將美聲唱法的大管改中、小管,共鳴改變,音色也會相繼得到了改變,將美聲唱法靠后的音色改變為靠前明亮的京劇唱法音色。因此這種口腔開度,完全能夠滿足京劇演唱中氣息與聲音到達各部共鳴腔體的要求。從而構成了適合京劇演唱的管狀共鳴結構,管狀的聲音傳導更能使聲音獲得較為豐富的共鳴效果。
京劇歷來就注重打開口腔演唱,行內有“口大氣四方”一說,演唱中的元音都要比生活中講話時的元音放大和夸張,如“i”母音就不是生活活中語言發音所講的“齊齒音”,因為在歌唱時,特別是在唱高音時,平常講話的“齊齒”動作會使聲音緊通,口腔開度偏小,如要使聲音“立”起來,就必須善用頭腔共鳴,所以演唱時要以e母音口形來唱“i”母音,但聽起來聲音仍然是“i”母音因素;因口腔的打開,才可使聲波從鼻咽口進入咽腔,從而產生頭腔共鳴,增加音量、改善音質,唱高音也就不難了。而“u”母音,在生活中講話是把雙唇合攏,嘴形像一個小小的圓洞,演唱中卻要靠“o”母音,但不能變成完全、純粹的“o”母音,口外形比原先的“u”母音口形有所擴大、仍仍是圓唇,舌位也仍是“u”母音的后高前低。所所以說,京劇演唱是在不改變字音的情況下,需要將所有元音都比生活中講話時的口腔開度打開大一些。因為,演唱時打開口腔可使聲音有較好的共鳴,同時也可以幫助演唱者節省力和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叔巖在演唱時,不論是張口音,還是閉口音,他的口型基本是講究要保持一定的開度,如如唱閉口音衣期”撤的字時,其口型也是開得比較大的,而張口音就更要打開口腔唱才會明亮,而明亮音色的獲得,口腔就需開得大一些,軟腭要稍往上抬一些,才能使咽壁有一定的挺豎感,聲音才會骨立,也就就更省氣、省力。
余先生在演唱“中東、梭波、姑蘇、由求”這一類豎韻母字時,保持一定的口腔開度,盡量將聲音保持在上腭前部位置,這類字是以o、u為字腹,因此歸人豎韻母,演唱時采用豎韻母橫唱,滲透一些“a”母音的感覺。o、u母音同時又屬于后韻母,需要要前唱,即在演唱時,將聲音的感覺往前(硬腭)靠一些,這就明顯地增加了這些字的亮度。
上面兩例的“只說是”、“一輪明月”等字,都要在不改變字音的前提下,打開口腔,都要用“e”母音的開度(可用自己的食指橫放口中的開度)。
京劇唱法與美聲唱法二者雖然有各自的特點,但從打開口腔來演唱的情形看來,其擴大口腔的空間,打開腔體歌唱以獲得較大共鳴,這一演唱技巧,東、西方聲樂藝術運用的目的是一致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