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濤越劇之美
主頁君按:該文轉載自微信號:蔣勛美學粉絲團,該沙龍的一次線下活動,以越劇女小生——“小百花”團長茅威濤為話題。主頁君想說的是,“小百花”有這樣的戲迷,乃“小百花”之幸。若中國戲曲多一些這樣的觀眾,那將是中國戲曲之幸!
今天真的非常感謝蔣勛美學群的朋友們,感謝【蔣勛美學】公眾號的創辦者坤龍,感謝麥子和老林的組織,因為有著共同的對美的熱愛和感動,令我們素不相識的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也給了我這次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我領略到的越劇之美。
我想還是先說說跟蔣勛老師的緣分。我第一次認識蔣勛老師是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朋友轉了一個視頻,是蔣勛老師朗誦自己的那首詩《愿》,“我愿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蔣勛為何人,但我一下子被打動了,至今這都是我最喜歡的蔣勛老師的一首詩,每次讀到,我耳邊就響起他的聲音,也因此種下一個夢想,我一定要在某一年的春天,去看滿山的杜鵑。
去年8月,我辭去了在廣州的工作,開始一個人浪跡天涯。偶然走到蘇州,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便在那里住了下來。也就是在蘇州,我又重新遇見了茅威濤,也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角。我看到她有一部戲《梁祝》要在蘇州演,當時是8月下旬,演出是在10月31號。我當時還不知道我會在蘇州住多久,但是我就第一時間買了票。我心想,就算中間我又去了別的城市,10月31號我一定要再回到蘇州看這場戲。結果,我一住就沒有離開,一直到看完戲,11月下旬,我才再次回到廣東。
在蘇州住的兩個多月里,有兩個聲音陪伴我。一個是蔣勛老師,一個是茅威濤。我現在吃素,我常常開玩笑說,肯定是受這兩個草字頭的人的影響,我現在都吃草了!
這次活動時間倉促,我接到麥子的邀請,只有兩天的時間,我選了一些照片,做成這個PPT,在這個過程里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比如今晚我們一直放的背景音樂,是寧波的一位茅迷從視頻轉為音頻發給我的,我想用《西廂記-酬韻》一折來做背景,因為這是一個美好的夜晚,張生得知崔鶯鶯夜夜在花園燒香,便在花園里等,“乘月色飽看那芙蓉臉龐”,我想,這很符合今晚我們在此相會的美好意境,同時,這部戲也是我喜歡茅毛的開始。另外,我選的這些照片,還有視頻,都是外地的茅迷朋友發給我的,所以,雖然她們不在現場,我非常感謝她們對這次分享會的貢獻。
有人很好奇,為什么越劇里都是女小生?其實,越劇最早也是男班。越劇發源于浙江嵊州,最早的田園地頭時代,扮演者主要是一些半藝半農的男性。到后來的小歌班,紹興文戲時代,也都是男班藝人。上個世紀20年代的時候,開始有女班。茅老師去過一次《天天向上》,她在里面也講過這個。就是當時家里貧窮的女孩子的命運啊,要么就是給人家做童養媳,要么就賣到別的人家去了,有的家長很愛孩子,想著與其把孩子賣給別人,還不如讓孩子去學戲,所以戲班子里就開始有女生了。這些江南的女子非常漂亮,演出商也很看好,到上海演出非常受歡迎。后來基本上就女班取代了男班了。其實現在也有男子越劇,只是不多,而大部分人也是更加喜歡女小生。茅老師當團長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就是全女班,個個都非常漂亮。
“我本是女嬌娘,又是那男兒郎”。這張照片,真是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張抗抗,女作家,她也非常喜歡越劇,非常欣賞茅威濤。說起女小生,她說過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就覺得她特別動人。”我想,我們常常被美所吸引,人也好,事物也好,真的很難一二三四羅列出原因。美是沒有辦法去分析的,就像蔣勛老師常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種感覺,只能意會。而大家共同能夠感知到美,從而產生的共鳴,也讓人能夠不用多說什么,心與心就容易貼近。
今天到場的大部分人之前沒有看過越劇,那么,我想通過茅威濤的一些照片和故事,帶你們領略一下越劇的美。茅威濤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第一女小生,曾經三度獲得中國戲曲梅花獎,如果對梅花獎有所了解的話,肯定就能體會這里面的分量。
其實,茅毛學戲學得比較晚,17歲才開始學。是因為她當年高考落榜,在家閑著,她同學告訴她桐鄉越劇團招生,她就去試試,結果就進了越劇團小生班,從此踏上了她人生的大舞臺。說到這,高考剛剛過去哦,回頭想想,高考失利真的未必是一件壞事,或許它是把你引導到自己真正天賦的開端。想想看,17歲學戲哦,真的算是挺晚的。梨園界大部分演員都是童子功,幾歲就開始學,不得不說,茅毛在這方面的確是有天分,同時她也非常勤奮,所以,她17歲學戲,22歲就拿了梅花獎。這也是蠻驚人的。
說到這我也很想跟你們分享我自己的一點小故事,我當年高考其實也是考砸了,所以沒有被自己報考的英語系錄取,而是被調劑到了戲劇影視文學專業。這個專業我真是從未聽說過,真的覺得很尷尬,我去領通知書時,都沒有人在,我自己在校長辦公室的抽屜里把通知書拿走了。當時我看到戲劇影視文學,什么鬼?但是,即使我在畢業后由于種種原因拋棄了我的專業,結果,兜兜轉轉10年還是繞回到這里。
茅老師也是一個很愛讀書的人,她也讀蔣勛老師的書,有一次采訪中她說最近在讀《孤獨六講》。在去年中國越劇節研討會上,她的發言引用了蔣勛老師的一段話,“文化有它的花季,確實,不能不承認,當下的中國正處在一個高速逐利的商業社會里。也許我們不是文化花季里的人,可是,我們可以做文化的墊腳石,為文化還能夠形成下一個花季,做一點默默積淀、薪火相傳、鋪路搭橋的工作。”
正如這句話所說,越劇,包括其他的中國傳統藝術,都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在這條路上堅守,是不容易的。但是,茅老師和蔣勛老師一樣,是有著這樣的情懷,或許在有生之年,無法看到心中所向往的文化的花季,但是,卻不會因此而喪失信心。茅毛用“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來激勵自己,而我在想,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做這塊墊腳石,愿意為未來的花季,做一點默默積淀、薪火相傳、鋪路搭橋的工作,又誰能說,不能至呢?就像坤龍創建【蔣勛美學】這個公眾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就會離花季越來越近,我們可以共同創造出一個美的花園。
我在準備這個PPT的時候,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關于霍尊的文章,霍尊是一個90后的年輕人,他有一句話很打動我,所以我便拿來跟大家分享。他說:“我們這一輩的孩子,大多認為戲曲離我們很遠的。但真正接觸后,那一日,昆曲落在了我心上。”他雖然說的是昆曲,但也適用于越劇,包括京劇等中國傳統戲曲。我想不僅僅是對于90后這一輩的孩子,就我所接觸到的,戲曲其實離很多人都很遠,不同年代的,都是如此。
就拿越劇來說,越劇其實是一個相對來講還很年輕的劇種,也就一百多年,當年在大上海,看越劇是一件很摩登很時尚的事情。就連30年前,茅威濤她們去香港演出,也是萬人空巷的場面,一夜就紅起來了,就跟現在看演唱會的陣勢差不多。觀眾買票都是徹夜排隊,早上去吃早餐還要把身份證壓在地上,吃完早餐回來繼續排。
雖然,這些年戲曲并不是主流,但是,這些不看戲的人,并不是說他們不喜歡,而是沒有接觸,或者,因為一些舊有的觀念,將他們攔在了這扇門外。我以前做記者的時候,我只要有票就一定帶人去看戲,我發現,只要你走進劇場,幾乎都會愛上。今年3月茅毛有3場戲在廣州演,我叫了身邊好多朋友去看。她們大部分人從來沒有看過越劇,但看過之后,是百分百的好評。對于這樣的結果,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因為我對茅毛的戲有百分百的信心,我也對人們對美的感應有百分百的信心。就像霍尊所說,“那一日,昆曲落在了我心上。”越劇,也是如此。我覺得它就像一只翩翩飛舞的蝴蝶,而一顆可以感知美的心,就是吐露芬芳的花朵。
《五女拜壽》就是當年茅威濤和小百花一夜爆紅的戲,我之所以選了一張做了黑白處理的照片,是因為這部戲原生代的表演已經在上個月封箱了,也就是說,以后我們再也看不到茅毛在舞臺上演這部戲了,以后就傳承給小花們去演了。她在這部戲里其實戲份很少,出場也很晚,很多人就是為了等她出場,所以,你如果去現場看戲就會發現很有趣的,明明這個女孩子要暈倒了,其實是很悲慘的,臺下這個時候卻是掌聲一片,就是因為茅威濤要出來了。
這個角色叫鄒士龍,戲里他有個哥哥叫鄒應龍。所以就一個大龍一個小龍。劇情是后來小龍跟這位姑娘成了一對,有一次演出結束后有個小女孩上臺獻花,跟這一對新人說新婚快樂,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現場看戲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西廂記》,哎,說起來真是心里永遠的痛。當年在大學里,看的第一部越劇就是茅威濤的《西廂記》,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喜歡。但卻一次現場都沒有看過,封箱了很久才知道。我選了這張圖,是張生第一次看到崔鶯鶯后,激動的心情。“猛然見五百年前風流孽冤,魂靈兒飛上九重天”,這是一種什么感覺?舞臺上所有的動作,都是人物內心世界的外化。這個動作,踢袍,非常的瀟灑,可就是這么一踢,在當年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因為在戲曲的程式里,有著嚴格的規范。有句話說,戲曲是戴著鐐銬跳舞,這樣的動作,傳統越劇里沒有,其實是借鑒了川劇。茅毛一直都在爭議聲中前行,現在很多年過去了,當年的爭議,經過時間的淬煉,也已經成為了經典。
《西廂記》2012年封箱巡演,當年我完全生活在另一個軌跡里,離戲劇也遠了,所以就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這張背影,讓我很是感慨。就這樣一轉身,不見了。所以,當我再次遇見,就不愿再錯過。畢竟,看一場,少一場了。
《陸游與唐琬》和《西廂記》一樣,都是茅威濤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巔峰時期的作品。好在這部戲沒封,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再演。很多人都很想看,我也很想再看。我第一次看茅老師的現場就是看這部戲,2005年在佛山。10年前了。
陸游的兩首詞,《釵頭鳳》和《詠梅》,在戲里都非常得好聽。舞臺的呈現也是非常詩意,這張花落滿地的照片,還有陸游衣袂上的梅花,我很喜歡。
《寒情》這部戲,茅威濤在里面飾演荊軻。非常帥的造型,又是在顏值高峰期,連她自己都說把自己帥呆了。這部戲演得不多,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覺得是步子跨得非常大。結尾的扇舞非常好看,是著名舞蹈家金星排的。
孔乙己。看到這個大家會不會嚇一跳?從帥氣的荊軻一下子跳到這個光頭又含背的造型。這也令當年一些粉絲無法接受,甚至于,早些年愛她愛到恨不得要嫁給她的,都說我不要再看了。(那不是真愛……哈哈哈你們接的這句太有愛了)茅威濤一直都在挑戰自己,1994年她舉辦了《驀然再回首——茅威濤表演藝術專場》,備受好評,但她卻在一片贊譽聲中,聽到一個質疑的聲音。導演郭小男,后來成為了茅威濤的丈夫,當時他指出,在這么多角色里,他看到的只是美的重復。這令茅威濤開始了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戰和顛覆,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文化品格,直到現在她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每一次達到新的高峰,就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藏書之家》我個人非常喜歡,是以寧波的天一閣為背景創作的一部戲,改過幾版。最后這一版,最為經典的段落《三跪求書》,我特意選了這張照片,也選了這幾句唱詞給大家看,是感覺很有共鳴。這部戲的主人公范容,為了收書藏書,不惜為賣書之人三跪,其中有句唱詞說:“天降任于斯,怎能不承受”,這里面有著一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我在茅毛本人身上也看到。這段唱,真摯激切,節奏越來越快,很令人動容。
《梁祝》。我在做這個PPT的時候,到了《梁祝》就卡住了。因為好看的照片太多了,我真的是挑花眼。
這部戲也是我重新遇見茅毛的戲。10月31日看完《梁祝》,11月1日看了《五女拜壽》,不知哪里來的前所未有的篤定的力量,一夜之間發心皈依。所以,11月11日我在蘇州靈巖山寺皈依并受戒,在參加儀式之前,我參加了朝山。我并不算是一個體力很強的人,但真的不知道哪里來的力量,從山腳,三步一跪拜,直到大殿。從那時到現在,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回想這一路走來,我心里有一個聲音,蔣勛,茅威濤兩位老師,在我心里是師父一般的存在。不只是欣賞,不只是尊重,是因為他們令我有所領悟。
特別要說一下,這些照片,都是茅迷拍的。我也看過一些記者拍的照片,但并沒有這些照片好。我能夠感受到,茅迷的鏡頭里,帶著滿滿的愛。
《江南好人》,這部戲改編自德國布萊希特的話劇《四川好人》,若只是看劇照,大概都看不出這是越劇。而其實,這部戲除了在題材、表現形式上的巨大突破外,茅威濤本人更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顛覆。她在舞臺上演了30年男人,這是她第一次演女人。
《二泉映月》是最新的一部戲了,茅威濤又在舞臺上挑戰了自己一把,演瞎子。她說,自從阿炳瞎了之后,在舞臺上她把自己也廢掉了,已經不是茅威濤。這部戲,劇本并不是最高的水準,但很好看,很好聽,茅威濤塑造的阿炳形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最帥的阿炳了。
這張照片,是茅老師今年在南京先鋒書店的講座上的一幕,當時活動的形式,是她和南京大學的呂效平教授的對話。因為呂老師寫了一篇關于茅威濤對于現代戲曲的意義的文章,茅老師覺得很有價值,所以她將原本私下的一場對話公開,從而令更多的人可以參與,當天的對話內容令人受益匪淺,我也做了全程的記錄。這張照片很有意思,這是現場在放過往的一段采訪,她說“越劇其實挺好看的”。而我也想透過今晚短短的一次分享,對你們說這句話——越劇其實挺好看的。
蔣勛老師有一段話我很感動:“很多人說我是你粉絲,其實不是,其實你是美的粉絲。我覺得你們不是迷戀我,而是迷戀美,我只不過是渡你們到達美的彼岸的船,你們到了彼岸就該忘掉這艘船。”
我想說,無論蔣勛老師,茅老師,都是渡我到彼岸的船。我非常感恩他們。蔣勛老師還說:“美對于我來說就是一種信仰,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用布道之心傳播美之感動,這句話一直在我心里。我很喜歡茅毛望向遠方的眼神,總覺得她的眼里充滿了未來。我常常會在她的眼神里,找到很多力量。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傳播者。雖然,也許,作為個體,我們尚未有他們那樣的影響力,但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會影響到你身邊的人。我看到坤龍就是這么做,【蔣勛美學】得以走到現在,有那么多的關注者,越來越多的地方有分舵,我們可以開展廣州第一場的線下活動,是每一個人的力量匯聚。如果每一個人都成為這樣的源頭,用自己的力量去傳播美,那么,我想,我們期待的那個春天,一個處處都是美的世界,會更早到來。
我想用這張圖來結束今天的分享。這也是一位茅迷做的圖,時過境遷,人面不知去向何處。來日方長,還有好多故事要講。短短的時間里,只能簡短跟大家分享這么多。每一部戲,每一張圖背后,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戲,慢慢看。故事,慢慢講。來日方長,后會有期。謝謝你們!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