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一瞧看一看,昆曲是這樣的藝術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發源于元末明初的蘇州府昆山縣,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帶,而后風靡全國;盛清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昆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3]即反映當時昆曲廣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昆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致的藝術規范,影響所有后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雜劇興起于金朝和元朝時的中國北方地區,而南戲則源于建炎南渡時期前后的南方地區。明太祖洪武年間,雜劇與南戲交流融會,形成傳奇體裁,即為昆曲劇本的主要來源。
元末,南戲演出流傳至昆山地區,與當地民間曲調相結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聲腔,并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而有長足發展,顧堅因此被譽為昆曲之創始人。
明太祖朱元璋曾留意到昆曲的盛行,可見當時昆曲已有一定之發展規模。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韻,依字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昆腔發揮其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而后以昆腔演唱的《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傳奇新作問世,昆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明代戲曲四大聲腔之一。
昆曲腳色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其中又有更細膩之劃分:“生”又分為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旦”分有正旦、刺殺旦(四旦)、閨門旦(五旦)、貼旦(六旦)、老旦、武旦等;凈和丑分有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而后七“家門”又細分為“江湖十二腳色”,意指具備此十二個家門之演員,即可成立戲班闖蕩江湖了。清嘉慶、道光年間中國戲曲四大聲腔,昆曲腳色行當又發展為更加豐富的“二十家門”。
昆曲在江南定型之后,不斷蕃衍發展,在明萬歷初傳入北京。昆曲在當時被尊為“官腔”,從萬歷鈔本《缽中蓮》中可看到,凡劇中之神佛及“正面人物”俱唱昆曲,而一些妖鬼、奸邪與被丑化的角色,則唱地方小調。足見昆曲很早就被認作是“正統”、“嚴肅”的聲腔了。康熙中葉以后,《長生殿》、《桃花扇》兩部傳奇名著寫成并盛演于京師,在制曲和念白方面嚴守中原音韻中國戲曲四大聲腔,采用了北京官話,俗語,音樂上大量使用了北曲并溶入了弋腔的成分,極大地適應了北京聽眾,對昆曲起到承先啟后的作用,推動了北京昆劇的一個高潮。
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間二百多年乃昆曲全盛時期,其舞臺藝術于此時發展成熟。乾隆時期昆曲家葉堂的“葉派唱口”影響尤其深遠。此后花部興起,以昆曲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由高朗亭率領的三慶徽班入京后,接踵而至者有四喜、和春、春臺,以及啟秀、霓翠各班,這些戲班都兼演昆曲。入京不久,啟、霓報散,二班中專唱昆曲者皆入四喜,其它歸入三慶班。當時“四大徽班”中四喜以演昆曲著稱。此外,京錢一帶班社中專演昆曲藝人尚多,而程長庚獨以《回頭岸》及《釵611記》之大審稱最,后期孫菊仙之李若水即得程之真傳。光緒十年以來,程長庚、楊鳴玉、梅巧玲、朱蓮芬諸人相繼萎謝,此后昆曲雖有王楞仙、陳德霖等著稱,實際已成強弩之末。
然而薪盡火傳,民間曲社唱曲活動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傳統的主力。昆曲教學講究“口傳心授”中國戲曲四大聲腔,民國時期成立的昆劇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出折子戲。吳梅還曾把昆曲帶入大學,使其成為正式科目。但由于戰亂和政局動蕩,藝隨人亡,今日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存與傳承成為當務之急。
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十五貫》登臺,周恩來觀賞演出后發言:“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從而引發了一連串搶救昆曲的文化活動。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