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一朵經久不衰的奇芭。

中國的戲曲文化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

中國戲曲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于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273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沖擊。尤其港臺歌曲大量涌入內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廣為流傳的劇種。

京劇--也稱“皮黃”,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的戲曲文化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

西游記

昆曲——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珍品。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中國的戲曲文化,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_中國的戲曲文化

牡丹亭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在周恩來的指示下,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用來招待外賓,獲得了廣泛的贊譽。是影響最廣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戲曲文化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

梁祝

漢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劇中的二黃唱調,是現代京劇唱腔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漢劇又有“京劇唱腔之祖山”的美譽。

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的戲曲文化_中國戲曲文化史

天女散花

晉劇,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

中國的戲曲文化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

打金枝

豫劇是發源于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中國的戲曲文化,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劇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

中國戲曲文化史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的戲曲文化

穆桂英掛帥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粵劇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戲曲文化_中國戲曲文化史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

夢紅船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聲譽。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戲曲文化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

天仙配

秦腔,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于我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曲文化史_中國的戲曲文化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

大秦將軍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_中國戲曲文化史_中國的戲曲文化

竇娥冤

評劇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F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中國的戲曲文化_中國戲曲文化史_關于中國戲曲文化的介紹

花為媒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于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馬旦 老旦 青衣

凈:花臉

末:年紀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面”或“潔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于“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夸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面”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皟簟薄ⅰ俺蟆苯巧墓茨樖且蛉嗽O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征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樸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樸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梁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煞治某蠛臀涑髢纱蠓种?。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臺,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旦行

旦行,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又有比較詳細的分工,有正旦(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又叫“青衣”。是以唱為主的,多是扮演雍容華貴、身份顯赫的婦女。如《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艷妃等。

花旦:是以做為主的,多是扮演青春活潑或行為放蕩的婦女。如《坐樓殺惜》中的閻惜嬌,《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武旦:是以武打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武旦:是以武打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中國的戲曲文化,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所扮演的角色有貧寒的老婦,也有富貴的國太,還有武打的女老英雄。老旦是用大嗓唱曲的,要求演員有“ 音”和“衰音”,把二音結合起來,才能表現老年婦女,也區別于年青婦女尖而細的嗓音。如《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吊金龜》中的康氏等。

彩旦:俗稱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實際是用丑角來應工的。簡單說彩旦是重說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說京白,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夸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的角色。這類角色并不全是壞人,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比如《鳳還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東施等。還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獷、豪放的婦女,例如《串龍珠》里的花婆,《四進士》里的萬氏,《鐵弓緣》里陳秀英的母親等等,還有的是塑造了風趣、詼諧的藝術形象,例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及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希望廣大戲曲工作者和戲曲愛好者能將我國的戲曲傳承下去,發揚廣大。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