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起源 臨漳郭小屯墜子戲的起源!
郭小屯墜子戲
稱勾鎮郭小屯村墜子戲,因該村盛行墜子戲、墜子曲藝而方園百里聞名。
郭小屯村的墜子戲歷史較久。早在清代嘉慶元年(1796),墜子戲就已在該村流行。當時是老藝人柳茂林的高祖柳丁奎(1749年生)從安徽一帶學來的一種民間小調,后幾經傳唱和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郭小屯墜子戲。1948年,經柳茂林等老藝人的努力,把墜子戲由過去的打地攤說唱搬上了舞臺中國戲曲的起源,稱為化裝墜子,使這種曲藝形式發展為舞臺戲劇,從而在全村形成了十分濃郁的墜子戲劇、曲藝的藝術氛圍。從那時起,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全村學唱墜子戲的人較為普遍,全村上至80歲老翁,下至幾歲孩童,大都會哼上幾句墜子腔。據不完全統計,僅全村會演唱、說唱幾段墜子折子戲或幾段墜子書的人數,目前已占全村總人口的 80% 以上。
該村現有墜子曲藝班 20個中國戲曲的起源,從業人員約380名,墜子劇團12個,演職員500余人。他們常年在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地區演出,每年演出千余場,觀眾達15萬余人次。為了便于在農村流動演出,郭小屯村還自行組裝了10臺機載流動舞臺車,直接把墜子戲曲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極大地豐富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
2007年6月,郭小屯墜子戲作為民俗文化的傳承中國戲曲的起源,被河北省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名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