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伴奏大全100首 琵琶藝術的發展歷史及在豫劇伴奏中的作用和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7A-0179-02
琵琶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撥彈樂器之一,它源遠流長,從有文字記載到東漢時期算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琵琶”這一名稱對中國古代撥彈類弦樂器的泛指,慢慢演變為對特定形制樂器的專稱,并成為人人皆知,具有時代性的一件中國民族樂器,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行程。
琵琶,最早稱“枇杷”,亦作“批把”,在字形上從木字旁來看,這說明它是一種木制樂器;從提手旁來看,表明用手彈奏;后來改為琴字頭,表明它的發展漸趨成熟,具有獨奏樂器的意義。東漢時期學者劉熙曾在《釋名》里對這一樂器名稱作過如此解釋:“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像其鼓時,因此為名”。這說明琵琶的名字由來原是描摹兩種彈奏手法發出的狀音字,向左下方彈出的音像“比”的聲音,向右上方挑進的音像“巴”的聲音,由此這兩個聲音成為樂器的專用名字,即“琵琶”。
唐時彈奏琵琶是用撥子,唐貞觀時,裴神符廢撥子為手指彈奏時稱“掐琵琶”這是豐富了琵琶演奏表現力的一大進步,到宋代這兩種彈奏并用,元代以后用撥子彈奏逐漸減少至明清時已不復存在。琵琶藝術發展到唐代已形成專業化,一是“世傳”(家傳),二是“師傳”,從而涌現出眾多的著名演奏家。因此隋唐時期是琵琶藝術在中國音樂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時期。
明清以后琵琶右手的演奏已完全運用手指彈奏,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演奏指法。琵琶的演奏姿勢,也因品柱的增加,由早期的橫抱或斜抱改為豎抱彈奏。吟、揉、推、拉等左手眾多演奏方法也得到了普遍應用,傳統的右手指法多達五六十種。自十九世紀清未以后,琵琶徹底成為一種獨奏樂器,北派琵琶演奏藝術的發展較為緩慢,逐漸失去影響,而南派琵琶藝術繼而泛起,發展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江、浙一帶。在吸收了北派琵琶藝術傳統的同時,江南各地以世傳和師傳關系建立起了各種演奏風格和演奏曲目,逐而形成了以地域為界的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上海派等近代琵琶演奏流派,他們的影響延續至今。
隨著新中國成立后,對琵琶的制作和演奏技術有了很大的革新,以前琵琶大都是四相二十品和十三品,不全是半音排列,難以轉調,這種排列已被淘汰。而現在的琵琶一般都是六相二十四品,全是半音排列(即十二平均律)演奏各種調,移調、彈和弦都很方便。
琵琶的用途很廣,除獨奏、齊奏、協奏、重奏之外,在民族樂隊中它是合奏、伴奏的主要樂器之一,我國很多戲曲、曲藝就用它來作主要的伴奏樂器。如豫劇,琵琶在正式進入豫劇樂隊并居彈撥樂器之首時是在20世紀60年代全國普及“樣板戲”的時候。80年代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豫劇樂隊的編制隨之壯大也不斷改新,漸漸淘汰了硬鼓三弦、西洋銅管、木管等樂器,這時琵琶位居彈撥樂器之首,成了豫劇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其原因有五點:一是科學(品、相屬于十二平均律的排列)對于轉調、移調、演奏和弦運用自如;二是表現力極豐富,對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及動、靜、熱烈、輕快各種形態都起畫龍點睛作用;三是音色優美、柔和、百聽不厭;四是既有個性,穿透力很強,又能與各種中西樂器為伍,音色融合;五有很強的優越性。對于伴奏豫劇無論是音域、音區、音量、音色的需要都恰到好處。能把琵琶本身的技巧在豫劇伴奏中發揮的淋漓盡至,這是現今豫劇樂隊中無論大小處必用琵琶的原因所在。
琵琶在豫劇的唱腔音樂伴奏中,有兩種形式,一是大齊奏(樂隊文場同奏一個旋律),二是按配器演奏(多聲部、復調和聲等),大齊奏主要運用于一般成本低的傳統戲、連本戲,主要是由于為劇團營業演出創收盈利所需。而按配器演奏主要是運用于現代戲、新編歷史劇,特別是匯演、調演、大賽等劇目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請專家設計唱腔,精心編配音樂和造型。這樣的伴奏效果能使各種樂器的技巧得到充分發揮。我作為多年來從事豫劇伴奏的琵琶演奏員對此感愛頗深。尤其是在高臺戲和一般演出的大齊奏中我可根據劇情的需要,給合我的伴奏經驗,掌握演奏強弱即興發揮配器演奏的技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5年10月28日在全國第八屆映山紅戲曲大賽中我參加了新編歷史劇《大唐遺事》的演出,這是一部歷史悲劇,劇情是大唐開國功臣長孫無忌決策并參與玄武門之變,助妹夫李世民奪取帝位,后以皇親及元勛地位制唐律、掌兵權,位高爵顯。為朝廷皇儲大事,他遵禮重道,據綱列諫,毫不遜讓。太宗晏駕后,幾經周折,終將嫡出的李治扶上帝座,并剪除異已,鞏固皇權。長孫正自慶幸江山永固、國祚綿遠,熟不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武氏衩裙不動刀兵,靠枕邊柔風便使大唐改了周。長孫無忌被誣反放逐黔州,最后被自己苦心經營起來的大唐封建統治活活絞殺。該劇受到各級領導、專家和觀眾的好評,榮獲金獎,音樂也獲得了金獎,筆者擔任了琵琶演奏,從而更深刻體會到琵琶在豫劇樂隊中的重要作用。
琵琶雖然表現力極豐富,在豫劇伴奏中一定要根據劇情來運用琵琶的彈奏技巧。首先要根據作曲、配器和指揮的具體要求,為樂曲選指法、定指法、處理情節需要的一切細節和演奏方法,才能把琵琶的優越性發揮出來。如該劇第二場,皇上由太妃陪伴來長孫皇后的寢宮,長孫無忌告知皇上,太子正在此用功讀書,此時卻聽到殿內有男女大笑之聲,皇上命太妃和長孫無忌前去觀看,不想二人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太子與武媚娘正在此調情,四目相視,大吃一驚……第一驚表現出來一種尷尬和害怕。
琵琶運用了由慢漸快,由弱漸強的彈、拂指法。充分塑造了一個“色膽包天”的武才人,也為大唐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第四場豫劇伴奏大全100首,三年后,太子登基并前去尼庵招嫵媚娘續發回宮。不料媚娘告知太子半年前已偷偷續發了豫劇伴奏大全100首,并摘下尼帽讓太子觀看。此刻皇上又看到三年前嬌艷無比的嫵媚娘,心中掩不住的一陣狂喜……第二驚是一種意外的驚喜。
琵琶運用了慢弱漸強又轉弱的遞進長輪指法。這一驚不僅表現了皇上擁有國色天香的美嬌娥,同時也暗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唐基業由此開始動搖。
第五場,太妃及其子吳王被長孫無忌唆使皇上發往安州,四年來處處提防,終沒逃過魔掌。在吳王慶賀30歲生日,文武大臣前來祝賀之時卻接到了皇上的圣旨。誣陷吳王抗圣旨與皇親來往密切,并參與反叛,賜吳王御酒歸天。吳王對其突來的殺身之禍大驚失色……第三驚是石破天驚。
琵琶運用了強烈的《十面埋伏》旋律作素材,對音樂彈奏指法定為具有很發性的掃弦、拂弦、推拉弦來表現人物內心極度幽憤和手足相殘之痛,奸人弄權誤國之恨的情感世界。
緊接著太妃要帶吳王去京都與皇上辯理,衛士告知她兒子已命歸天,并賜她白綾讓其自盡。太妃悲憤無奈,被逼走向黃泉絕路……這兒的是擔驚受怕之后的肝腸寸斷和絕望。
以上幾段琵琶的獨奏均選用琵琶獨奏曲中的幾段樂曲素材,但我在配合劇中人物吃驚的情緒,矛盾沖突的場景時,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程度不同、情景不同、內心活動不同,使琵琶在表現指法上也不盡相同,它的指法、強弱、技巧、情緒都在因地、因人、因事、因情而異,從而能夠使琵琶恰如其分的表現人物、淋漓盡致的渲染氣氛和描述環境。琵琶的演奏為歷史劇《大唐遺事》增添了一些不可缺少的藝術效果,使其悲劇味更濃,更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豫劇伴奏大全100首,不能不說是琵琶在參加豫劇伴奏中的典型范例。
由此證明,琵琶藝術的發展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更為當代琵琶在戲曲伴奏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并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現在琵琶正處于我國歷史發展中最頂峰、最旺盛時期,相信在以后的實踐中,它會發揮出它更大的作用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