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今天上午文化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普查成果,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明文軍介紹,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劇種數量

依據普查統計結果,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各省(區、市)現有劇種數量如下:北京8個、天津5個、河北36個、山西38個、內蒙古14個、遼寧6個、吉林8個、黑龍江5個、上海9個、江蘇20個、浙江16個、安徽31個、福建23個、江西26個、山東28個、河南25個、湖北26個、湖南20個、廣東16個、廣西21個、海南3個、重慶6個、四川11個 、貴州10個、云南18個、西藏6個、陜西26個、甘肅13個、青海7個、寧夏7個、新疆6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個。

劇種所屬劇團情況

全國參加本次普查的戲曲演出團體共有個,其中國辦團體1524個、民營團體(含民間班社)8754個。目前,共241個劇種擁有國辦團體,其中120個劇種僅有1個國辦團體;共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其中70個劇種僅有民間班社。

劇種增減情況

1.《中國戲曲志》未收入,但增補至本次普查名錄的劇種有17個,分四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曾經流行,后一度衰微,現重新恢復的劇種有1個:蛤蟆嗡。第二種類型:因地域及聲腔音樂形態的差異,從原有劇種中分立而出,作為獨立劇種的有4個:懷安軟秧歌、弦子腔、沙東落子、扽腔。第三種類型:在編撰《中國戲曲志》時未曾發現、或被遺漏的劇種有8個:武安儺戲、鷓鴣戲、啀戲、仫佬劇、果洛馬背藏戲、玉樹格薩爾藏戲、巴貢戲、夏爾巴瑪尼戲。第四種類型:經由曲藝發展衍變而成或由多個小戲融合發展而成的劇種有4個:鄖劇、漫瀚劇、紫陽民歌劇、高蹺竹馬戲。

2.曾收入《中國戲曲志》安徽戲曲劇種,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錄的劇種有60個,分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前便已消亡,卻被收入戲曲志的劇種有19個,分別為:淮紅戲、丁丁腔、天津曲藝劇、文明戲、南方歌劇、山東亂彈、朱春、清戲、昆弋、滿族八角鼓戲、京腔、陜西賽戲、西府秦腔、閩南四平戲、隊戲、芮城拉呼戲、雁北弦子腔、萬榮清戲、翼城目連戲。這些劇種在修志時早已消亡數十年不等,僅為說明或描述該省戲曲發展歷史,得以在志書中記錄或開設條目。

第二種類型:無任何演出團體,無藝人或有個別藝人,且無傳承、無演出活動的劇種有24個,分別為:高淳陽腔目連戲、小落子、碰板調、二呼嚕、南詞調、漁家樂、維吾爾劇、吉安戲、瑞河戲、撫河戲、景德鎮采茶戲、臨高人偶戲、貴州梆子、固原曲子、隆德曲子、中衛秧歌、鹽池曲子、銀川曲子、安徽端公戲、四川土戲、翼城秧歌、平陸花鼓戲、夏縣弦兒戲、夏縣蛤蟆嗡。

第三種類型:無任何演出團體,僅存數名藝人,有傳承、偶有演出活動,未完全消亡的劇種有17個,分別為:湖調、瑞河采茶戲、貴兒戲、粵西白戲、海陸豐竹馬戲、羅子戲、松陽高腔、醒感戲、諸暨亂彈、浙江目連戲、浙江儺戲、詞明戲、澤州秧歌、介休干調秧歌、黃驊漁鼓戲、西路評劇、凌源影調戲。

據介紹,截至2017年6月30日,完成全國普查基礎數據復核工作,所有數據正式入庫。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平臺共收入表格份、圖片張。今后文化部將結合普查基礎數據安徽戲曲劇種,加強人才培養和觀眾培育,夯實戲曲發展的根基,貼近時代推出優秀劇目,推動戲曲走向民間服務群眾,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激活戲曲藝術生命力,并不定期組織開展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通過普查全面、及時掌握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情況,實現文化行政部門對各地戲曲文化資源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安徽戲曲劇種,更好推動戲曲藝術繁榮發展。(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魯明)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