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82歲的王素君,唱戲已有70個年頭。

這位省豫劇一團的老演員,以前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這個當年吃百家飯的苦孩子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成了著名的“汴京三王”之一,成了廣受戲迷喜愛的“角兒”。

有人評價,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們的全國巡演,對豫劇的發揚功不可沒。多年以后,她說自己其實還是為了戲,為了戲迷活著。

苦孩子學戲為了混口飯吃

上世紀30年代,豫劇不叫豫劇,叫“河南梆子”。王素君也不叫王素君,叫“王荷花”。

當時,王素君的叔叔是周口扶溝縣一家劇團的旦角,由于父親去世,一家人只能跟著叔叔隨劇團吃飯。

劇團駐扎地有一個四方大坑,劇團就被當地人叫作“四方坑”劇團。后來,叔叔去世了,她和姐姐被劇團伴奏的王姓夫妻收養,取名荷花。老兩口前后共收養了十幾個孩子,分別取名菊花、荷花、梅花等,當時劇團基本上“靠天吃飯”,再加上這么多孩子,生活就成了大難題。

養母說,不怕,有我一口飯,就有你們吃的。

學戲的孩子都是窮苦人出身,不少連爹娘在哪兒都不知道,來了就是想吃口飯。3歲的荷花也知道,要吃飽就得認真學戲,這是她唯一的選擇。拿頂、上頂、壓腿,樣樣都很累。壓腿最苦,腿撐起來,師傅坐上去往下壓,這時如果逆勢上抬,那么大腿韌帶就會被拉傷。

再長大些要學空翻,翻不好是要挨打的。除了挨打,最常見的處罰方式還有“跪飯攤”,這是用來懲罰練戲時偷懶的孩子,練完戲別人蹲在地上吃黑饅頭配蘿卜絲,受罰的人只能跪在地上,看人吃飯,還要忍受異樣的目光。

有人去拍受罰者的頭,用當地方言說:“乖乖,咋又是你呀?”而且即使這樣也不許哭,否則會被師傅看作“反抗”,會受到更重的處罰。

師傅說,對你嚴,那是給你吃,給你穿的。“戲中自有顏如玉,戲中自有黃金屋。”

戲臺上

說不盡的嫵媚風流

聽多練多了,荷花愛上了戲,唱的時候特別“入戲”,她演個苦命的孩子,下場后還會哭得拉不起來。學戲,總是有苦有甜的,要不世間哪來那么多戲癡?

晚上熄燈時,就到了荷花最喜歡的“默戲”時間,大家要把戲詞在腦子里過一遍。師傅不認字,肚子里卻有四五百出戲,荷花也不認字,甚至不懂那些戲詞的意思,可念了之后卻覺得口齒留香。

唱戲最苦的是冬天。有次劇團去演出,北風呼呼刮著,冰凌柱有胳膊長,戲臺就朝著正北方,因為其他三個避風的方向是要留給觀眾的。

戲臺上,旦角雪白的臉,如刀裁成的漆黑鬢角,配上咿咿呀呀的二胡,說不盡的嫵媚風流。可是走下戲臺,粘鬢角用的黑色樹皮已經結成冰碴子凍在臉上。唱完戲,演員還要在冰天雪地里等著看戲的人散去,就著大鍋燴菜、饅頭吃頓飽飯,而這頓飯也是要折成戲資的。

一次,下臺后發現一個40多歲的戲迷在等著,他是荷花的第一個“粉絲”。這個戲迷認為,“荷花”這個名字太俗氣了,建議她改名叫王素君。

王素君喜歡這個名字,像戲文里的詞。

鼎盛期

打出海報豫劇秋江河下水悠悠原唱王素君,票就被搶空

1944年前后,王素君隨著義父來到了開封

開封,也就是東京汴梁,那是戲文里經常出現的地方:趙匡胤騎馬上金殿,包公鍘陳世美、秦香蓮、楊家將……她天天唱,卻從沒去過。想了無數次,去了發現那里真是天堂。相國寺附近四通八達,處處茶樓曲藝,名角云集,就是開封的老人,拉起弦子也能唱幾句。

她有了學習的機會。

新中國成立后,開封組建了“工人劇團”,一直“墊場”的王素君被推為主角。當時因為生角比較缺,劇團想讓王素君學唱小生。

1956年,她與王秀蘭、王敬先合作演出的《王金豆借糧》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中獲得一等獎,被稱為“汴京三王”。

名號立刻打出去了。當時,只要演出前打出她們的海報,票立刻就會被搶購一空。

“文革時”

捂著嘴在家練嗓子

上世紀60年代,王素君到了省豫劇一團。

當時河南省成立了豫劇一團、二團、三團。一團跟著常香玉,戲一直演得很好。但“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這些演員就成了“毒草”,誰若唱戲,就成了“放毒”的人。他們被送去勞教,這些舞臺上千嬌百媚的手指,這時候就只能去薅草。

但他們忍不住。唱戲這個活,是每天都要練的。一天不練就生疏,心里難受,他們就躲在家里,把門窗關閉,所有的窗簾都放下,手捂著嘴,壓著嗓子練。剛唱兩句,外邊就有看管的人一聲大喝:“誰又在那兒放毒呢?”

屋里唱的人立刻噤聲。

緊接著豫劇秋江河下水悠悠原唱王素君,就是一批豫劇藝術家被批斗,大家再也不敢唱了,安心種地。

那時王素君覺得,這輩子再唱戲,估計是沒一點指望了。幾年下來,她的動作已經生疏了,走幾步換個動作,也早已不是那個味兒了。

退休了

一開腔,戲里的人就活過來了

重新拾起戲,已經是1979年。豫劇團要去大慶演出。

此時,豫劇團能唱戲的人,早已七零八落。一部分人改行了,也有人徹底傷了心,這輩子也不愿碰戲了。

她要去唱的,是常香玉的名戲《花木蘭》。當時她不愿去,怕把常香玉的戲給唱壞了。常香玉說:“你不唱,你看看,還有誰唱呢?”

隨后的劇團,已經需要自己去賺錢了。他們經常要到外地演出,從早上演到夜里十二點,觀眾一場一場等著看,他們就這樣連軸轉,有時為了多掙錢,他們寧愿多演一場。

1984年,她離休了。那時,她又哭了。唱了一輩子戲,她就這樣到此為止了。

但是戲迷沒忘了她。他們找上門豫劇秋江河下水悠悠原唱王素君,讓她到茶座去,和大家一起唱唱戲,指點指點。于是,十八相送、草橋結拜、樓臺會……她只要開始唱,陳妙常、呂蒙正等戲里的人就又活過來了。

老人今年已經82歲高齡,本該在家頤養天年,卻被內心傳承流派藝術的執念驅使著“發揮余熱”。近年來,她自籌資金成立了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劇團,建團之初帶著50多人的“孩子劇團”東奔西跑,在她眼里,這群最小17歲、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青年們都是熱愛豫劇、甘愿吃苦的好孩子,她費點心根本不算什么。王素君說,繼承流派藝術是傳承、發揚豫劇的捷徑,讓孩子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前行,會更容易些。

82歲的王素君藝齡整70年,曾和常香玉同在河南省豫劇院一團,演過花木蘭。據王素君講,自己從5歲開始就學習唱戲,12歲的時候就去各個劇場登臺演出了。因為從小是在戲劇的熏陶下長大,一輩子都對戲劇情有獨鐘,一唱就唱到了現在。

豫劇秋匯河下水悠悠_豫劇王素君秋江河下水悠悠唱詞_豫劇秋江河下水悠悠原唱王素君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