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其他分別是京劇、評戲、越劇、豫劇)之一。1956年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從此黃梅戲擁有了全國影響力,即使你不是戲劇發燒友,也一定會哼上兩句《天仙配》的名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牛郎織女》“到底人間歡樂多”的名句:“架上累累懸瓜果,風吹稻海蕩金波,夜靜尤聞人笑語,到底人間歡樂多,聞一聞瓜香心也醉,嘗一嘗新果甜透心窩。”

黃梅戲的發源地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的發源地目前還存在爭議,是起源于湖北的黃梅縣呢?還起源于安徽的宿松、潛山、太湖等地呢?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

源于湖北黃梅一說

所謂發源,即源頭,黃梅戲的前身是采茶調、采子、黃梅調等黃梅戲的發源地,最早出現是黃梅縣多云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萌芽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前后),清朝道光年間的時候形成,距今有400來年歷史。黃梅采茶戲是由黃梅民歌小調和鄂東地區流行的山歌畈腔揉合而成的。黃梅本身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之處,南臨長江黃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便有“鄂東門戶”之稱,這給黃梅戲的傳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條件。由于黃梅素有“十年九災”之稱,故在水荒年景里,人們便借助黃梅采茶戲為謀生手段,三五結成班社四處沿門乞唱。安慶地區地處江湖流域黃梅戲的發源地,地勢低洼。黃梅人從北路沿宿松到太湖、岳西、潛山、桐城,南路過鄱陽湖經江西湖口、彭澤到安徽東至、貴池、石臺、東流、繁昌等地唱戲謀生,于是黃梅采茶戲便流傳到安徽安慶等地,并在此發揚光大。

黃梅戲的發源地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

黃梅縣

據《湖北通志》《黃梅縣志》記載:黃梅采茶戲開始時是以一人獨唱為主的獨角戲,主要道具是漁鼓筒子,或花鼓、連廂等。清乾隆年間(1736—1795),黃梅中部地區孔壟鎮邢家大屋出了一個天才女演員邢繡娘(1744—1811年),她貌若天仙,聰敏伶俐,頗有“改革”膽識,她在前人基礎上,將黃梅采茶小戲向前推進一大步,使之成為真正的高臺大戲——黃梅戲,并從黃梅一路唱到京城,乾隆帝看了邢繡娘的戲后,被其婉轉動聽的曲調和生動的表演藝術所感動,還為其親筆題寫“采茶名伶”(此時黃梅戲概念還未完全形成)四個字,以示褒獎。黃梅戲從開始萌芽到后來成熟,主要經歷了“道情和獨角戲”(一個演員)、“兩小”(兩個演員)及“三小戲”(三個演員)、“三打七唱”(三個人執掌樂器,七個人出任劇中角色唱做念打)、“表演創新與管弦樂伴奏”四個階段。

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_黃梅戲的發源地

第一階段形成于明萬歷年間,第二階段則是明萬歷后期至清康熙年間的事,第三階段形成于清乾隆年間,止于民國14年(1925年),第四階段起于1925年,成熟于解放后。上述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都是在黃梅完成的,而最重要最關鍵的又是第三個階段,即“三打七唱”階段,可以這樣說,沒有“三打七唱,便沒有黃梅戲”。

“三打七唱”的關鍵時期在乾隆年間,關鍵人物就是邢繡娘。邢繡娘之后,便開始了組團外出,這樣,黃梅戲便大規模地流傳到與湖北黃梅接壤的江西、安徽等省周邊地區,留在黃梅本土和傳入贛東北、鄂南的那一支仍叫“采茶戲”。民國期間黃梅戲的其中一支轉移到安徽懷寧縣的那支定名為黃梅戲,并在這里生根發芽,繼而生長壯大才產生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黃梅戲”。而由此可見,黃梅戲發源于湖北黃梅縣,逐漸流傳到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一些省份。

有實物佐證黃梅戲起源于黃梅。黃梅人寫的黃梅戲劇本、流傳劇目多達近300出。如《王小六打豆腐》《毛子才滾燭》《瞿學富告壩費》等黃梅戲劇本。《瞿學富告壩費》原名《三擔谷》,反映的是清乾隆29年(1764)發生在黃梅縣的一樁反腐敗歷史公案,曾一時轟動朝野。

至于后來由嚴鳳英、王少舫等唱出名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都是解放前后根據黃梅流傳的劇本改編的,那時安慶地區的黃梅戲劇工作者還經常到黃梅來采風,挖掘劇本,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起源于黃梅的說法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如關于黃梅戲的一切文化頭銜,不管是省級還是國家級的,就都給了黃梅。

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_黃梅戲的發源地

《天仙配》劇照

黃梅采茶戲、黃梅調,在隨黃梅藝人逃水荒下嫁到安徽省安慶地區,并在那里經歷第四個成長階段,即表演創新與管弦樂伴奏階段,特別是西洋樂器的引用和偉大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等的深刻造詣,將黃梅藝術推向一個高峰,黃梅戲故鄉的人們是非常感激的。

而今,湖北省委和黃梅縣委決定把黃梅戲請回娘家來,并開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近一二十年來,湖北的黃梅戲出了不少的人才和劇本,省黃梅戲劇團在臺灣獻藝,受到寶島人們的熱烈歡迎,黃梅縣和英山縣黃梅戲劇院(團)分別帶上自編的劇目晉京獻演,轟動了京城。這都說明,黃梅戲回娘家后正在蓬蓬勃勃地發展,可以相信,黃梅戲定能在娘家煥發出更大的光彩來。

源于安徽安慶等地一說

安徽省太湖縣,其重要佐證是生于清同治年間的安徽省太湖女子胡普伢是登臺最早的黃梅戲演員,她14歲上臺獻藝時,湖北黃梅女演員邢秀娘才剛剛出世。

安徽宿松。黃梅戲名第一次正式出現是在民國九年(1920年)版安徽省《宿松縣志》上,縣志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

安徽太湖縣。石牌鎮有個黃梅山,人們常在黃梅山上唱黃梅戲因而命名,也有人說村民常在黃梅雨季里唱黃梅戲,因此命名。

黃梅戲的發源地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

黃梅戲是在安徽發展壯大。1953年安徽成立了安徽黃梅戲劇院,走在了全國前列,說明安徽對黃梅戲的重視,在其并不聞名的時候,就大力宣傳黃梅戲。在安徽黃梅戲劇院聚集了一大批黃梅戲頂尖人才,包括老一輩的嚴鳳英、王少舫、時白林等,之后又有馬蘭、黃新德等,現在最出名的要數韓再芬了,如果沒有這些前輩,黃梅戲大概率還只是無名小戲。

安徽黃梅戲之能登上藝術高峰,本身與黃梅人也有極大關系。解放后,安慶第一任地委書記桂林棲,后擔任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長、安徽省委副書記等要職。他就是黃梅縣杉木鄉桂家畈人,他從小耳濡目染黃梅戲,并酷愛發源于家鄉的這個劇種。他在任上大力發展黃梅戲,如安慶一解放,他就指示文化部門召集散落在民間的黃梅戲藝人,組建黃梅戲劇班社,從而有了嚴鳳英、潘景俐等一代黃梅戲名流;他倡導創辦黃梅戲校,大力培養黃梅戲后備人才,等等。對這些,安徽人至今念念不忘,稱他“一個人救活了一個劇種”。

黃梅戲的發源地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

桂林棲

源于湖北和安徽一說

黃梅戲是湖北安徽共有的,因為黃梅戲的源頭有三:一是源于湖北黃梅的黃梅小調,二是源于安徽的岳西高腔,三是源于安徽宿松的文南詞,三者在安慶文化的影響下在安慶市區融合而成的。

黃梅戲起源至今有400來年歷史,明末以來能夠找得到的史料很多,而前人給黃梅戲起源定義幾乎是在他們親歷親見親聞的情況下進行的,真實可信,這些人中既有湖北黃梅的黃梅戲藝人,亦有安徽安慶的黃梅戲藝人,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沒有湖北的黃梅,就沒有安慶發揚光大的黃梅戲,但是如果沒有安慶的助攻,黃梅戲也坐不上“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位置。

總結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始于湖北黃梅,發揚于安徽黃梅戲的發源地,是中國五大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黃梅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它發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云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采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根據歷史記載,黃梅戲原本是黃梅縣的采茶歌,來源于多云山區和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經歷元末到明清,并在道光年間形成比較成熟的黃梅調。黃梅調與安慶市懷寧縣等地區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之后黃梅戲又借鑒吸納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表演“本戲”。

辛亥革命到1949年將黃梅戲的演出活動逐漸變的職業化,從農村走上了舞臺,之后和京劇合班,受到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的一些影響,形式上有了很多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黃梅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還在合肥形成了安徽省黃梅戲劇,出現了嚴鳳英、王少舫等優秀的藝術家。

黃梅戲的發源地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王少舫

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于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長于明快抒情,富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活潑真實著稱。代表性劇目《天仙配》、《小辭店》等,傳唱至今。2006年,黃梅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的發源地_黃梅戲起源湖北還是安徽_安徽黃梅戲發源地是哪里

黃梅戲“五朵金花”與老師合影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