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驚夢昆曲 【游園驚夢】昆曲素人傳習坊——特邀中國戲曲學院楊凌云副教授
曲牌源流
相傳昆曲是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人顧堅初創,正式叫法應是“昆劇”游園驚夢昆曲,舊稱昆(山)腔。至今已六百五十年歷史。明中葉經魏良輔改革,形成曲調婉轉,以管笛伴奏為主的新風格,俗稱“水磨腔”。明萬歷年間繁榮發展,以蘇州為中心南北傳播。
但這其實是昆劇的歷史,昆曲之“曲”游園驚夢昆曲,則更早,早到何等程度呢?自六朝民歌唐宋詞元曲以來,有詞曲牌的長短句因其朝代特色而獨立命名,但在真實的歷史時空中,是一代代人不絕如縷的傳承演變,不是某個具體時間突然蹦出來的。
這個度曲填詞的吟詠酬唱系統,自李白的西風殘照,到李后主的一江春水,自青樓倦客柳三變的曉風殘月,再到湯顯祖的姹紫嫣紅開遍,這樣的淺斟低唱,世世代代何曾消歇?
直到歌后鄧麗君,還在唱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便是今日,時下流行的劇中還在遍遍唱著李清照的“綠肥紅瘦”。可這都是今人為古詞重新譜曲,他們本來的樣子呢?如要聽千百年前的文人聲腔梨園曲調,怕只有昆曲了。
昆曲來處
據魏良輔《南詞引正》記載,梨園老祖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后,宮中戲班也流散江湖。杜甫在江南“落花時節又逢君”的李龜年游園驚夢昆曲,便是玄宗梨園班首。而其六大樂工之一的黃幡綽則來到蘇州府昆山,繼續教人演戲。
其后的歷史湮沒無聞。六百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上,被尊為昆曲鼻祖的顧堅在此出生。但昆曲是顧堅所創嗎?也不是。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顧氏重匯宗譜》載,顧堅“天生歌喉,自幼從姑母山山學曲習唱。”姑姑的曲又是哪里學的呢?無載。但也必是源自那早已無考的代代傳承。
可惜人世間歷來曲高和寡,昆曲之衰,也不是今日的事了。
據梅蘭芳先生《舞臺生活四十年》記載,民國初年,昆曲因詞曲古奧節奏緩慢,在亂世凋敝又加流行文化京劇的強壓下,漸漸不支。昆班陸續解散,藝人轉唱京劇,幾乎到了將近退出舞臺的末路窮途。
梅先生本不是學昆曲的,但出于一個藝術家的責任感,在自己當紅之時從頭拜師學昆曲,上臺演出。流風所及,才有昆曲的慢慢復蘇。南方則有昆劇傳習所影響深遠。近來則因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昆曲又稍回大眾視線。
傳道授業
昆曲的傳承與其他口傳心授的戲曲不同。早年間的戲曲藝人多是不識字的,更沒有音律知識,跟老師一句句學,下夠功夫,就能登臺。但以此學昆曲,就不大行得通。昆曲的唱詞都是典雅的詩詞格,沒有文化底蘊,意思都不明白。工尺譜記的曲牌,不懂音律,也難。所以昆曲歷來是文人和宮廷摯愛,卻不是民間的流行。
昆曲的傳承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跟演員,一個是跟笛師。昆曲的伴奏主要是笛子,唱腔的尺寸全由笛師托著,往往笛師會得比演員還多還準。也有不少昆曲名家如俞振飛先生,同時也是橫笛圣手。昆曲屆很多演員是從笛師學藝,就是因為在音律素養深。這和學京劇講究學流派唱腔風格,是不大一樣的。學昆曲,講究的是音律準,一般不說學唱,說“拍曲子”,曲子拍好了,再找師父安身段。
本次昆曲傳習坊邀請到的楊凌云老師,就是師從梅蘭芳先生的笛師遲景榮先生學習昆曲,是遲老唯一的入室弟子。
時光荏苒,如今楊老師也已年逾古稀了。
楊老師在中國戲曲學院從教四十年,退休前還曾多次受邀赴臺灣教授昆曲。
八九年前,楊老師在公益機構近鄰社教退休人員京劇,筆者恰好在那里教國畫。后來因為課在同一天,我還跟楊老師學過幾年京劇。后來知道楊老師對昆曲非常有造詣,一直早想請楊老師開公眾課,輾轉拖延,到現在才終將成行。
人世滄桑,機緣難遇,望有緣人相遇,同行。
梅蘭芳先生戲曲電影《游園驚夢》劇照
【信的原野】
[信的原野]脫胎自信劇團伙伴們不同的個人實踐。沿著直覺的愛好,在不同的藝術領域探索鉆研并與他人分享。這些實踐,就像是一片原野上的花草樹石、蟲魚鳥獸,共生在山川流水之間,也許草木豐茂,也許烽煙狼藉。我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借助藝術和生命的土壤,長成向往中的樣子?小則自足一方、大則映照四野。而此刻,我們埋下種子。
文案及編輯丨三黃
如需轉載完整或者部分圖文信息,請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