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歷年間,青島開放為通商口岸。成化年間,天后宮建有戲樓,說明已經有戲劇演出。到清代乾隆年間,青島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戲劇演出也增多。

1891年,青島口設總兵衙門,此時的青島已經成為繁榮的港口市鎮。《海云堂隨記》中記載:“……雜耍、小場、大書、兆鼓、梆柳、秧歌、江湖把戲,無所不有。”這時的青島戲劇演出繁榮。

1912年開始,一大批遜清遺老遺少客寓青島,許多京劇名角兒也來青島闖碼頭。除了京劇、昆曲等全國性的劇種,青島的地方戲主要是肘鼓子和梆柳。

青島作為一座海濱小城,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卻成為眾多本土劇種的發展重鎮。比如,肘鼓子流行于山東半島,卻在青島被正式命名為“茂腔”;曲藝中的膠東大鼓也不產于青島,眾多藝人也不在青島,而揚名卻在青島,傳承也在青島。同樣,昆曲是百戲之祖、世界文化遺產,它的傳承人之一是青島的叢兆桓。

這種“青島現象”說明了青島的藝術魅力,眾多藝術在這里“海納百川”并發揚光大。

茂腔

茂腔選段——張羽煮海

茂腔是青島的地方戲曲。茂腔是初流行于青島周圍十幾個縣區域的老地方戲,被稱為“膠東之花”。鼎盛時期,茂腔除演出于山東各地,還廣及蘇北、遼寧,有十幾個專業劇團,已有完整的唱腔、表演、自己的劇目、代表性演員,現已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茂腔雖非誕生于青島,但因青島是膠東地區最大城市,人口眾多,是茂腔發展時期藝人聚集的地方,在它發展、成長、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茂腔,這個戲曲曲種的叫法是1949年后由文化主管部門正式命名的。過去有許多不同的叫法,如兆姑子、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本肘鼓、冒肘鼓,另外還叫老拐調,有人認為是茂腔的分支。作家莫言的小說中寫作“貓腔”。

從清末至民國,以京劇為大戲,其余均為小戲。這些小戲進不了劇場,只能趕集、趕會、走村串鎮。茂腔進入青島后,因初期戲班人少,也在“里院”內露天演出。青島的“里院”為四面圍合形式,二樓為明走廊,很適合文藝演出,到30年代,容納一二百人的小戲院也接納他們演出。

1949年6月,青島解放,膠東文協進入青島,整頓民間藝人,才將肘鼓子(茂肘鼓)叫作“茂腔”戲,后被各地接受,建了十幾個茂腔劇團。

這時期,茂腔演出已很完整,有了各種行當、伴奏樂器,有了眾多劇目。《茂腔發展概述》中認為,茂腔的音樂以地方小調為主,吸收了地方戲曲乃至膠州大秧歌、膠州八角戲、諸城秧歌等形成自己的唱腔,屬于大調式音樂體系,適合演唱大喜、大悲的劇目,發展中板式日益豐富,有二板、快板、四平調、散板、南鑼、娃娃腔等。

80年代的調查統計,茂腔劇目有140多個,以“四大京”“八大記”為代表,即《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和《羅衫記》《玉環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絨線記》《蜜蜂記》。傳統茂腔中以《羅衫記》為茂腔代表劇目。

許多年里,在青島及周邊地區,茂腔有眾多觀眾,以其易懂、通俗,在農村農閑時間有“村村皆有茂腔聲”的說法。在青島城市里,也擁有眾多觀眾,尤以家庭婦女、勞動群眾為主,許多知識層人士也喜歡聽茂腔。

膠州一個秀才貼了一聯:

咋來一聽,酥一陣,麻一陣,難受一陣,速速拔腿就走;

聽上兩天,生也好,旦也好,唱得也好,問問哪里接臺。

柳腔

即墨春暉柳腔劇團演出

在中國幾百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柳腔是以即墨為主要傳播地區的劇種,也可以說柳腔是即墨的地方戲。在30年代,青島有“四大特產”,即嶗山水晶、西施舌(海產貝類)、即墨老酒、柳腔戲。

詩人、作曲家賀敬之寫道:“杯接田單飲老酒,醉人鄉音聽柳腔。此來一路睹新秀,更望瓊樓非夢鄉。”詩中寫了青島兩大特產,并且把柳腔寫作“醉人鄉音”。

柳腔與茂腔一樣,是1949年后才定名的,并且二者有相同之處,是姊妹藝術。

《辭海》和《中國戲劇曲藝詞典》中記:柳腔系由茂腔于1900年前后受曲藝“四股弦”的影響發展而成的。這種說法較簡單,不完整。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馬少波寫道:宋元遺韻喜存真,學游方知滄海深。仿佛兒時瓜棚下,“拉魂”一曲醉童心。

在即墨,幾乎人人會唱幾句。民謠中有:進了即墨地兒,踩了兩腳泥兒,吃著地瓜干兒,聽著柳腔戲兒。

呂劇

呂劇是在山東琴書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地方戲劇種,是1949年后新產生的戲曲劇種,卻后來居上,成為山東省代表性戲曲。

呂劇選段《你我還是好姐弟》

山東琴書是在山東各地區廣泛流傳的說唱藝術曲種。清朝末年,廣饒縣的琴書藝人把《王小趕腳》發展為化裝唱呂劇選段100首,首先演奏與演唱分工,而演員化裝為人物,不再串唱幾個人物,是戲劇而非曲藝了。這種化裝琴書很受歡迎,迅速在惠民、博興一帶流傳。

據說“趕腳”中的人物二姑娘,演唱時利用了民間藝術“跑驢”形式呂劇選段100首,“跑驢”與“趕旱船”都是民間藝術,趕旱船是做一個船形,人在其中,雖似在船上,卻是用腳來走。“跑驢”也是做一個驢形,人在其中,如似騎驢,卻用腳來走。因而人們稱之為驢劇。

長沙歐韻鋼琴城_嘉凱城(青島)時代城_呂劇選段100首

1950年,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在以上化裝琴、揚琴戲、驢劇基礎上進行研究、改革,以《小姑賢》為試點,又創作了《李二嫂改嫁》,并正式定名為呂劇。1953年,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宣布了這一新生劇種的正式誕生。

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后不久即來青島演出,劇團中就有青島去省城的演職人員。省呂劇團的演出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郁,作為移民城市的青島,茂腔、柳腔的觀眾群體受到局限,呂劇的觀眾面更為廣泛。

1957年,以市工人文化宮為基地呂劇選段100首,成立了業余呂劇團。其中有些演職員原是京劇票友,有舞臺經驗,劇團演出了《龍鳳面》《朝陽溝》等大型劇目。

1959年,在市業余呂劇團基礎上成立了青島市呂劇團籌備處,由市文化局直接領導。籌備處設在市場三路的友協電影院(東風電影院),幾個月里招進了61名團員,從演員到舞臺工作人員都有。

1960年五一勞動節,青島市呂劇團舉行建團大會,演出了由歌劇移植來的革命歷史劇《春雷》。

曲藝

青島由于歷史原因,曲藝類型少,曲藝藝人也少于其他城市。除“撂地”演出的以外,有書場、茶社等60余處。曲種有山東的山東大鼓、山東琴書、山東快書、膠東大鼓、膠州八角鼓,來自外省的漁鼓、評詞、京韻大鼓、太平歌詞、相聲、西河大鼓等20種左右。

膠州八角鼓

青島地區自清代以來,有許多地方獨有的演唱形式,包括膠州大鼓、即墨大鼓、膠州漁鼓等,而以膠州八角鼓最為流行。“八角鼓”是北方流行的曲種。八角鼓是清代始自旗人的演唱形式,故稱“北京旗人八角鼓”,又稱“鼓子”“桌戲”。

相傳,清代雍正年間,原在北京做官的一位膠州人遭貶,回到膠州原籍,帶回一批八角鼓段子,內容多為傳奇故事和公案故事。自己官場失意,自己演唱以抒憤,人稱“清客戲”“學士戲”,民間則稱為“財主戲”“財主八角鼓”,初流行在上層社會。

《膠州文化志》載,道光十三年(1833年)匡四癡對八角鼓有一定造詣,破產后以演唱膠州八角鼓謀生,他的兒子匡戟如繼承父業為最早專業藝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盲藝人對八角鼓進行革新,到1930年,經王述堂等藝人發展形成與原“財主幫”有所不同的膠州八角鼓,從上層社會廣及廣大群眾。

1949年后,膠縣文化館對膠州八角鼓多次調查、挖掘、整理出24個曲牌、100多個演唱段子。

膠東大鼓

膠東大鼓是流行于膠東地區的“大鼓”,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膠東大鼓初期曾被稱為“盲人調”,因有些藝人是盲人,借演唱以謀生。相傳,膠東大鼓起源于黃縣,有一位盲藝人丁武臣,以民間小調,利用“大鼓”形式演唱。到清康熙年間學唱藝人增多,加進去“靠山調”“子弟書”中唱腔,清末又加進去梆子、京劇等戲曲形式,使膠東大鼓唱、演豐富,曲目也日益增多,流行區域更加廣泛。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現作為一種舞蹈,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不僅是能“演”的舞蹈,也是一種能“唱”的曲藝,并是小型戲曲。

膠州秧歌原稱地秧歌、三道彎。1956年起唱已淡化,以舞為主,定名“膠州秧歌”。一般認為始于清乾隆年間,由民間小調發展而成。劉彩是第一個改革創新藝人,是將膠州秧歌從舞蹈發展到戲曲的創始人。1920年,陳鑾增又創南路秧歌。

膠州秧歌演員共有10人,4男,6女。鼓子,扮演男性老人(老生)。翠花,扮演中年婦女(老旦)。棒槌,扮演男青年(生)。扇女,扮演少婦(青衣)。小嫚,扮演少女(旦)。所以能分角演唱。另有“膏藥客”,是開場介紹劇情及中間穿插表述的角色。演出曲目有《大別離》《說媒》《雙拐》《鋸缸》《鑰匙記》《趕腳》等70幾出,曲牌有《扣腔》《男西腔》《女西腔》《水浪音》《八板》等。

(以上內容摘選自《魯海說青島·青島與戲劇》)

長沙歐韻鋼琴城_嘉凱城(青島)時代城_呂劇選段100首

地方戲APP

作為山東首個“互聯網+戲曲”綜合服務平臺,地方戲APP集經典大戲、名家互動、戲曲短視頻創作、戲曲社交為一體,戲曲愛好者們可以方便快捷實現看戲、聽戲、唱戲。目前平臺已吸引了4萬多戲迷下載注冊。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