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秦腔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第10—56頁。(《中國戲曲劇種研究》引用內容):

今人林鶴宜根據1981年出版的《中國戲曲曲藝辭典》、1983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1987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劇種手冊》這三部工具書為基礎材料,參酌各相關的學術專論,分“華北”、“華中”與“華南”三個地區秦腔是哪個省的地方戲,勾稽出明末即已存在的劇種。華北地區包括今日之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與陜西省,其劇種有“京腔”、“橫岐調/上四調”、“大弦子戲”、“河南梆子”、“羅戲”、“卷戲”、“太平調”、“越調”、“懷調”、“懷慶梆子”、“柳子戲”、“大弦戲”、“八仙戲”、“藍關戲”、“蒲州梆子”、“萬榮清戲”、“鐃鼓雜戲”、“耍孩兒戲”、“同州梆子”、“西府秦腔”、“西安亂彈”、“漢調桄桄”、“合陽跳戲”、“端公戲”等。華中地區包括今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其劇種有“昆曲”、“余姚腔”、“海鹽腔”、“義烏腔”、“西吳高腔”、“松陽高腔”、“瑞安高腔”、“侯陽高腔”、“西安高腔”、“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永康醒感戲”、“金華昆腔戲”、“溫州昆曲”、“金華戲”、“紹劇”、“甌江亂彈”、“黃巖亂彈”、“諸暨亂彈”、“青陽腔”、“徽州腔”、“太平腔”、“四平腔”、“岳西高腔”、“貴池儺戲”、“目連戲”、“夫子戲”、“徽腔”、“弋陽腔”、“樂平腔”、“宜黃腔”、“撫河戲”、“袁河戲”、“盱河戲”、“寧河戲”、“九江青陽腔”、“贛南采茶戲”、“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湖北高腔”等。華南地區包括福建省、廣東省、云南省、貴州省與西藏。其劇種有“莆仙戲”、“梨園戲”、“竹馬戲”、“詞明戲”、“大腔戲”、“三角戲”、“儒林戲”、“潮州戲”、“正音戲”、“白字戲”、“海南戲”、“白劇”、“安順地戲”、“藏戲”等。

二、關于京劇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中關于京劇形成與發展的相關描述原文:

作為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種,京劇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之中,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思想,在每個京劇劇目里都能尋找到,它們體現著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心理。作為戲曲藝術的代表,它融合了徽調、漢調、昆腔、秦腔、京腔等諸多劇種的聲腔音樂,在表演上呈現出虛擬性、韻律化、程式化、綜合性的特點,體現出“載歌載舞”的獨特品格,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在全國二百多個劇種里,京劇是目前流傳范圍最廣、從業人員最多的大劇種,……

京劇,形成于北京,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此名稱的確定并不早,清光緒二年二月初七日(1876年3月2日)《申報》第二版刊登《圖繪伶倫》一文秦腔是哪個省的地方戲,首次使用“京劇”一詞。在1949年之前,人們喜歡用皮簧、二簧、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詞來稱謂京劇,如清道光末年楊靜亭《竹枝詞》“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話無媒”,就稱它為“黃腔”。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戲曲界才統一使用“京劇”一名。

京劇雖然形成于北京,但不是北京當地土生土長的劇種秦腔是哪個省的地方戲,它以流播到京城的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汲取當時流行于京城諸腔的藝術成分,逐漸衍變而成。可以說,如果沒有徽調、漢調、梆子腔、柳子等外地聲腔劇種流入北京,就沒有京劇的誕生。即使后來形成某一個劇種,那也一定不是現在所見到的京劇。清乾隆年間北京劇壇的花雅之爭、諸腔雜奏,為京劇這個新劇種的問世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鄙人不才,只是分享一下自己看到的東西,君子和而不同,歡迎您的評價。

說這件事的起因在【南戲游園VS北戲游園-嗶哩嗶哩】 視頻下的評論討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