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戲曲劇種是哪五大 中國戲曲之五大劇種
“戲曲劇種”這一概念確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是用來區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不同種類的特定稱謂。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域與地域之問,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個體差異使傳統戲曲藝術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而在其中,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今天,就對這五大劇種做以介紹。
京劇
京劇,有“國劇”之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國劇”之稱。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
?
越劇
越劇,公認為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發源于浙江嵊州,發祥于上海五大戲曲劇種是哪五大,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五大戲曲劇種是哪五大,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黃梅戲
黃梅戲,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于湖北黃梅縣五大戲曲劇種是哪五大,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一帶。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代中葉后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群眾喜愛。
評劇
評劇,曾為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全國最有影響的劇種之一,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除京劇外,中國評劇院是全國唯一一個帶國字頭的地方戲曲劇院。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豫劇
豫劇,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又稱“河南梆子”。有觀點認為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15]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有說:是在河南當地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后與傳入河南的昆曲和秦腔等劇種相結合而成;也有考證說它自成體系,是由唐宋梨園劇種及宋元時期中州流行的雜劇中抽繹、演變、發展出來的。除河南外、河北、山西、山東、湖北、甘肅、臺灣、四川以及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都有豫劇團存在。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聲腔,后出現過陳素真、桑振君、閆立品、崔蘭田、常香玉、馬金鳳、唐喜成、牛得草等著名演員。劇目有《三上轎》、《抬花轎》、《春秋配》、《穆桂英掛帥》、《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等。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