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進行改革閩南戲曲陳三五娘,在泉州設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閩南戲曲陳三五娘,拍攝梨園戲彩色電影陳三五娘2006年5月20日,這個劇種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閩南戲曲陳三五娘的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演員曾靜萍得到2次中國戲劇梅花獎。

1高甲戲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并在旋律節奏上進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適合舞臺上表演各種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

閩南戲曲陳三五娘(閩南南音陳三五娘)

在正字戲孕育影響下而產生的潮音戲,據1956年梅蘭芳歐陽予倩從日本拍回的荔鏡記的書照,說明在明嘉靖丙寅年1566以前業已形成按清吳穎潮州府志載,當時的潮音戲是“聲歌輕婉,閩廣參半”“皆習南音而操土風”因此。

“陳三五娘”是一個流傳于粵東閩南臺灣和東南亞潮人聚居地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1993年,臺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劉美芳發表其碩士論文陳三五娘研究,這是臺灣繼陳香的陳三五娘研究林艷枝的嘉靖本。

閩南戲曲陳三五娘(閩南南音陳三五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