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劇的廣袤天地里,現代京劇宛如一顆獨特而閃耀的星辰,承載著時代的韻味與藝術的革新。長久以來,人們談及現代京劇,多以題材為首要劃分依據,像《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劇目深入人心,它們以近現代的革命故事、社會生活為藍本,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波瀾壯闊,讓觀眾仿若置身于那段熱血沸騰的歲月,這無疑是現代京劇最為大眾熟知的一面。

與之相伴的,還有新編歷史劇或新編傳統劇目,它們處境尷尬,游離于傳統戲與現代戲的明確范疇之間。這類劇目雖取材于過往歷史,卻試圖融入新的時代思考,只是尚未找到精準的定位,宛如在藝術的十字路口徘徊,既帶著傳統的底色,又渴望邁向現代的通途。

反觀傳統京劇,數十年來近乎執拗地堅守著固有陣地。從題材來看,翻來覆去多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傳奇軼事,舞臺上重復演繹著相似的悲歡離合。表演形式更是謹遵祖訓,一招一式、一顰一笑皆有定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皆在程式化的框架內精雕細琢。不可否認,傳統戲蘊含著京劇藝術的精髓,是先輩藝人智慧的結晶,然而在時代浪潮的沖刷下,其弊端愈發凸顯。對于年輕一代而言,快節奏的生活讓他們難以適應傳統戲慢悠悠的敘事節奏,晦澀難懂的唱詞、念白,仿若一道無形的屏障,阻擋了年輕人親近京劇的腳步。當傳統戲在劇院里只能吸引白發蒼蒼的老者,當年輕觀眾對其望而卻步,京劇的傳承與發展便陷入了困境。

那么,究竟何為現代京???倘若跳脫出題材的狹隘視野,會發現一片新天地。現代戲的真諦,更在于表演形式與表現手段的革新。事實上,傳統戲并非不能化身為現代戲,一些新編歷史劇已初露鋒芒,邁出了探索的步伐,可惜的是,它們的力量尚顯薄弱。一來,此類創新劇目數量稀少,在浩如煙海的京劇劇目中不過是滄海一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二來,創新的深度與廣度不足,多是小修小補,未觸及核心變革。

想象一下,若將傳統戲用現代的“包裝”重新呈現,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把念白從文言改為通俗易懂的白話,讓故事直抵觀眾內心;舞美設計大膽引入現代聲光電技術,光影交錯間營造如夢如幻的舞臺氛圍,隨著劇情的推進,燈光或明或暗,音效或激昂或低沉,全方位調動觀眾的感官;樂隊編制上,在保留京胡、二胡、月琴這京劇“三大件”的韻味根基的同時,巧妙融入適量西洋樂器,小提琴的悠揚、大提琴的深沉,與傳統樂器相得益彰,拓展音樂的表現力;唱腔設計緊跟時代審美,借鑒歌劇、音樂劇的多元手法,引入對唱、重唱、合唱形式,不同角色的聲音交織碰撞,豐富情感的層次,再佐以現代民族舞蹈,靈動的舞姿、飛揚的裙擺,為京劇注入鮮活的生命力。這般煥然一新的京劇,恰似舊瓶裝新酒,馥郁醇香又別具風味,怎能不讓年輕觀眾傾心?

依我之見,未來京劇演出不妨開辟兩條明晰的路徑。其一,是以現代手段、現代表演形式為核心,既聚焦現代題材,講述當下的喜怒哀樂、時代的奮進拼搏,也對傳統劇目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讓經典煥發新生;其二,則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傳統戲,珍視其程式化表演、傳統題材所承載的文化記憶,為鐘情于古典韻味的觀眾守住一方凈土。如此一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兩類京劇表演形式相互競爭、彼此促進,究竟哪方更具持久生命力,交由觀眾手中的選票定奪。

這一變革之路,注定荊棘叢生,諸多業內人士憂心忡忡,高呼這般改動是對京劇的褻瀆,會讓京劇迷失自我。然而,京劇從誕生之初便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進,吸收融合各地方劇種、民間藝術的精華,才成就了今日的輝煌。它本就是流動的藝術,是為觀眾而生、因觀眾而興。只要守住京劇的魂——那貫穿于唱腔、表演之中的獨特韻味,那對善惡美丑的鮮明態度,對家國情懷的深情表達,適度的革新只會為其插上飛翔的翅膀。倘若故步自封,畏懼改變,京劇恐將淪為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僅供后人憑吊,那才是這門偉大藝術的悲哀。

我們期盼著,現代京劇能在創新與傳承的平衡木上穩步前行,以嶄新的風姿擁抱年輕一代,續寫京劇藝術的傳奇史詩,讓這朵國粹之花在新時代綻放得更加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