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步有男、女、快、慢、老、少之分,亦有行當、環境、服裝之區別。為表現男性的陽剛風度,又要與其所穿的寬袍大袖服裝合體,所以極為夸張地采用了大八字步,也就是所謂的四方步。走起來,還要快抬慢落,亮出長靴厚底。當然,如果是白胡子的老人,不僅不能亮靴底,還要慢抬快落,以表現老年人的步履蹣跚。

為表現古典女性的陰柔之美,嫵媚之態,以及手足不外露的特點,則以風擺柳式的小碎步作為旦角的臺步。不過,老旦的臺步則要著重表現老年婦女的龍鐘老態。另外,為表現行動的快捷則要用圓場的腳步;為表現水中行舟的感覺,則要用云步和碾步等等。

走臺步時,要根據扮演人物的年齡、服裝、身份、環境、心情、鑼經和音樂節奏有所區別,同時也要注意腳步的規范,要以腰為中樞,以圓為要領,全身(尤其是兩臂)配合協調,才能使臺步優美好看。泛指演員在舞臺上走路的舞蹈化步子。大抵凈腳重豪邁,花旦重輕盈,小生重蕭灑,均視劇中人年齡、身份以及規定情境而有所變化。另有云步、磋步、蹀步等,都是臺步的特殊程式。

如果將戲曲臺步按照動作、行當、身份、年齡等因素細分的話大致會為以下十二種:

八字步

戲曲步法表演程式。因腳步站立時呈八字狀而得名。動作程序:身體直立。挺胸,立腰。兩腳腳跟靠攏,腳尖向左右兩側分開約三十厘米,呈八字狀。上身根據劇情、行當、人物的年齡、性格選擇當的姿勢,眼平視,提神亮相。在舞臺表演中,八字步是文官和老者及身穿蟒、袍、褶、披等服裝的武官站站時的常用臺步,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空城計》中的孔明、《四進士》中的宋士杰、《滿江紅》中的岳飛等。表現人物情緒穩定和講究禮儀,亦便于走慢臺步和亮靴底。

空城計

大八字步

戲曲步法表演程式。即兩腳在站立時,將兩腳跟的距離拉開的站立姿勢。動作程序:1、身體直立,兩腳分開,站成跟自己的肩一樣寬的距離。2、兩腳跟再往內扣,站成大八字狀。上身根據劇情需要、人物年齡、性格及行當選擇適當的姿勢。3、身體稍向左或右側,兩膝稍蹲,眼平視,含胸。大八字步在舞臺表演中,適用于老年者、年邁體弱、身染重病的人物。表現其老態龍鐘、年老體衰、氣力欠佳的神情,如《清風亭》中的張元秀、《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金玉奴》中的莫稽等。

清風亭

丁字步

戲曲步法表演程式。亦稱“緊丁字步”。即兩腳站立時,呈丁字狀而得名。動作程序:身體直立。左腳跟緊靠右腳窩。兩腿繃直,身向左腳尖方向挺胸,側身。上身據劇情需要、人物的年齡、性格選擇適當的姿勢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在舞臺表演中,丁字步多用于著“短打”扮相的角色,如穿袍衣袍褲、打衣打褲者,也用于扎大靠、箭衣者,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打店》中的武松、《長坂坡》中的趙云、《八大錘》中的陸文龍等,常用丁字步站立,表現人物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和受過嚴格的武科訓練。

打店

前丁字步

戲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一種形式。動作程序:身體直立。右腳跟往左腳尖處站立,上身微向后靠。上身根據劇情需要選擇適當的姿勢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前丁字步在舞臺表演中,主要是表現人物勇猛異常的“武氣”。常用于武打或即將上陣前的亮相中,體現人物的威武氣質,是武生、武二花、武丑常用的臺步。如《挑滑車》中的高寵、《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站立時應注意分寸,前面的腳跟不可超過后面腳的腳尖,否則顯得“野”、姿勢不規范。

《挑滑車》

遠丁字步

戲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一種形式。動作程序:身體直立。左腳站在右腳尖的前方約十厘米遠,拉開距離。身體重心在右腳上。身往后坐,向左側身而立。上身根據劇情需要選擇適當的姿勢亮相。可左、右式站立。遠丁字步在舞臺表演中,多用于性格怪癖、粗野的人物,體現人物的“野性”和“怪異”的神態。如《鐘馗嫁妹》中的鐘馗:《紅梅閣》中的判官、《鬧天宮》中的巨靈神,也適于其他神怪角色。

《鬧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