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子 . 我們是這樣看戲的!
圖片:網絡提供
莫名其妙地想起以前在北柵王爺公面前那臺戲棚,曾經在那里演過的潮劇、黃梅戲。
據傳,《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它發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云山,黃梅戲來自于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外團的“黃梅戲”來的第一天,第一場演出的總是八仙慶壽,也會從臺上下來,走向王爺公廟前,那時候的我不知道他們要去干嘛,小時候個頭小擠不過人家,只能站在石凳上去看著他們,特別服飾打扮方面感覺好漂亮的樣子。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也會學著大人們跑去臺后方,偷溜進去臺后方看正在化妝的戲子。偷偷觀察戲子們化著奇怪的妝,瞄瞄戲子們頭上古怪的發飾,膽大的則伸出小手摸摸掛在架子上的戲服。戲子一發現,我們立馬一哄而散,逃之夭夭。之后,又回來站在戲棚周圍假裝巡視,待戲子一回臺內,又馬上溜過去。
因為黃梅戲來之外地,而不像潮劇一樣唱潮語,不過我只是喜歡他們的演技與裝扮去看的,而不像其他人去評論他們的話音問題,反而對潮劇的態度不同,或許老一輩們的文化素質相對之下偏低吧。
那天傍晚我們吃過飯后,就早早的拿著草席先到戲棚下占位,最好的戲位應是近戲臺、占中的位置, 在戲還沒開鑼時,而在戲棚旁邊有著很多流動的擺攤位,也有固定的擺攤位。攤位上擺的都是各種各樣東西,有的鳥梨、楊桃、梅李、油甘、甘蔗……,還有雪條、油果、干魚圓湯、炸蝦姑、燒烤……等等,但是最讓我喜歡吃的是干魚圓湯和油果。等到戲開的時候是七、八點鐘,大人們也陸續到來,大約一臺要四、五個小時,一般都看到十一、十二點才回家。
特別是鄉里逢大節目時,有邀請戲幫來唱戲也都會相邀親朋好友來看戲,同時還有四鄉六里的外鄉人也來看戲。還記得下午也戲劇在演出,然而總是在午讀的時間,約上幾個哥們跑去看幾眼,但也就匆匆而去,匆匆而返,中午戲劇的氣氛不像晚上那么熱鬧,或許戲劇好愛者都在工作吧,而晚上的戲劇的氣氛是多么熱鬧。甲子四鄉六俚都有曾請戲班唱戲,在我印象中“黃梅戲”的印象特別深刻,而潮劇即非常通俗。
最后一次去看戲的時間,是甲子工作的時候,后來再也沒有去看過。也許錯過的,都是想要的。北柵王爺公那邊的戲棚,其實現在想來是挺喜歡那種氣氛的,也喜歡周圍的大人們在討論一些故事的情節,而臺上總會有一節搞笑的段子。什么時候還可以再回去看一下,可惜不是什么時候都有演出的。
總的來說,人生猶如一棚戲,臺頂上有歌也有舞;有悲歡也有離合;有忠誠也有奸讒;有決心也有疑懼;有大公的犧牲精神,也有自私的個人打算,臺棚下也有,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人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