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行當概述

生:宋之南戲中已有生角。扮演男性人物,根據所演人物類型和表演特點,又細分為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帕帕生、二小生等。

一、川劇生行

生:宋之南戲中已有生角。扮演男性人物,根據所演人物類型和表演特點,又細分為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帕帕生、二小生等。

正生:因戴口條(即髯口),又稱“須生”。所演人物多屬中年男性,上起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文武俱有。講做派,重唱工,要求噪音清亮,身材宜清瘦,高矮適中,舉止瀟灑大方。《醉寫》中的李太白,《三擊掌》中的王允等屬正生。扮演帝王貴族的正生,如《長工段》中的唐明皇等,稱“皇生”;正生中扎靠子扮武將者,須有功架和把子功,如《踏五營》中的楊艾等,稱“靠甲生角”或“靠架生角”。

老生:扮演老年男性,多戴麻髯或白髯,可演帝王、將相、官吏、平民乃至奴仆。表演上除具有唱做念功外,還需有撲跌翻滾功夫。如《困夾墻》中的齊桓公,《甘露寺》中的喬玄,《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描容上路》中的張廣才等即是。《定軍山》中的黃忠,《禹門關》中的楊繼業等,扎靠子,稱“靠甲老生”或“靠架老生”。

紅生:川劇正生的一種。開紅臉,講究工架,有英雄氣度,唱腔較一般正生高亢,多用瑣吶伴奏,主要扮演三國戲中的關羽,《下河東》中的趙匡胤,《大盤山》中郭大壽等,也屬紅生。

小生:川劇習慣專指文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掛髯口,主要扮演文人秀土,少數帝王公卿。要求扮相漂亮,口齒伶俐,表演因人物的不同,分別講究有書卷氣、迂氣、酸氣等。如《柳蔭記》中的梁山伯,《繡襦記》中的鄭元和,《彩樓記》中的呂蒙正,《三難新郎》中的秦少游等,均屬文小生。另有一些戲,由于劇中人物具有喜劇性格,演員的鼻梁上勾上白粉“豆腐塊”,習稱小生丑扮,如《喬老爺奇遇》中的喬溪、《荷珠配》中的趙旺等。

武生:包括武小生,多扮演英雄、武勇的青年男性,其中有元帥大將,也有江湖好漢與盜賊強徒之流。戴盔、扎靠或穿蟒、箭衣的,如《虎牢關》中的呂布,《八陣圖》中的陸遜等,稱“靠架武生”,又稱“靠甲武生”。穿打衣的,如《打虎》中的武松,《殺船》中的蕭方等,則稱“短打武生”。

帕帕生:又稱“娃娃生”或“扒扒生”,勢演少年兒童,以帶童聲稚氣者為佳,如《三孝記》中的安安,《鍘美案》中的冬哥。

二小生:系與大小生相對而言,多扮演劇中次要角色。如《三天香》中的劉忠是大小生,趙陶則是二小生。《彩樓記》中的呂蒙正是大小生,胡連弟則是二小生。

二、川劇旦行

旦:宋雜劇中已有旦角。扮演女性人物。根據所演人物類型和表演藝術特點,又分為閨門旦、青衣旦、正旦、奴旦,潑辣旦、鬼狐旦,搖旦等。

閨門旦:主要扮演待字閨中的青春少女。因人物生活環境的不同,分為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兩大類。大家閨秀為官宦富豪人家小姐,行動拘謹,不茍言笑,具有“行不動裙、笑不露齦”的特點,一般穿褶子和鉗子,捆大頭,用摺扇,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花田寫扇》中的劉玉容等。小家碧玉出身于勞動人民家庭,爽朗活潑,一般穿色調鮮艷的褶子,下穿彩褲,不穿裙子,捆大頭,梳偏轉或扎毛辮,多用手巾,不用摺扇,如《雙蝴蝶》中的柳碧英,《菱角配》中的菱角,《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青衣旦:多扮演身世清苦或遭遇不幸的青、中年婦女,因其身穿青色苦褶子,故稱青衣旦,或簡稱“青衣”,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白兔記》中的李三娘等。

正旦:多扮演賢淑端莊的后妃、夫人等中年婦女,穿披著蟒,或宮裝,如《柴市節》中的歐陽夫人,《審頭刺湯》中的雪艷,《楊門女將》中的柴郡主,《三祭江》中的孫尚香等。

潑辣旦:正旦的一種。扮演性格潑辣的中年婦女,具有“垮嘴瞪眼直挺身”的特點,如《永巷宮》中的呂后,《殺狗驚妻》中的焦氏,《鐵龍山》中的杜后等。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活潑或輕浮放浪的青年婦女,具有“七分靈巧三分笑”的特點,如《醉酒》中的楊玉環,《珍珠衫》中的王三巧,《殺惜》中的閻惜姣等。根據劇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如系煙花妓女,則稱“煙花旦”;如系神女仙姬,則稱“神仙旦”。

奴旦:又稱“丫環旦”或“丫頭旦”。多扮演天真活潑、機警伶俐的丫環,婢女或宮女之類的人物。動作多輕快,步法帶彈性,穿小旦褶子、彩褲;有的外套花緞背心,拴風帶,系圍腰,捆大頭或扎毛辮,用團扇,如《拷紅》中的紅娘,《胡璉鬧釵》中的小英,《翠香記》中的翠香等。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要求具有翻騰撲跌等武功和“打出手”等特技,不扎靠,穿打衣戰裙,多為俠女、仙女及女妖之類的人物,如《撥火棍》中的楊排風,《水漫金山》中的白素貞,《泗洲城》中的水母等。

刀馬旦:主要扮演擅長武藝、帶軍作戰的青壯年女性,武打不如武旦,表演著重唱做和舞蹈,要求具有把子功、翎子功等,扎女兒靠,戴女帥盔,如《天門陣》中的穆桂英,《反延安》中的八寶公主,《擊鼓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等。

鬼狐旦:川劇獨特的旦行類別。綜合花旦、武旦,刀馬旦、青衣旦的特點而形成,專演劇中鬼狐化身的人物。鬼旦耍綾子,狐旦耍翎子,是二者的專功。表演上要求身段靈動,步法矯健,掉形換影,飄忽不定,具有“快、靈、驚、詫,疑”的體態特點,如《情探》中的焦桂英,《放裴》中的李慧娘,《刀筆誤》中的施舜華等。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著重突出老年人的形體特點,唱用本嗓,穿戴因身份而異。如《甘露寺》中的吳國太,《鍘美案》中的老皇太,穿女蟒;《拷紅》中的老夫人,《繡襦記》中的周氏,穿帔。一般老年婦女,如《林丁犯伎》中的林母,《琵琶記》中的蔡母,《五簪記》中的老觀主等,也由老旦扮演。

娃娃旦:扮演幼年女孩,如《鍘美案》中的春妹等。

丑旦:類似京劇的彩旦,扮演奸刁刻薄或鄙俗可笑的婦女,習慣上都由丑角演員扮演,屬丑行。一般不包大頭,戴額子或用青綾帕,也有的穿“時裝”,如《投莊遇美》中的梅媼,《迎賢店》中的店婆子等。

搖旦:川劇獨特旦行類別。扮演兇狠悍妒或滑稽風趣之類的婦女,包大頭,有的貼太陽膏,唱念中常耍花腔,用彈音,加語尾,多為鴇母、媒婆、晚娘、丑女、悍婦、傻丫頭等。

三、川劇凈行

凈:一般認為是由宋雜劇的“副凈”演化而來,又稱“花臉”,扮演男性人物。根據所扮演人物類型和表演藝術特點,又分為袍帶花臉、靠架(甲)花臉、草鞋花臉、粉臉,貓兒花臉等。

靠甲花臉:又稱“靠架花臉”。多扮演武將,扎靠子,穿龍箭,講究架子功,如《古城會》中的張飛,《別姬》中的項羽等。

袍帶花臉:多扮演文官,穿蟒或官衣,圍玉帶,表演著重唱、念,講工架,如《金貂記》中的尉遲恭,《鍘美案》中的包文正,《趙氏孤兒》中的屠岸賈等。

草鞋花臉:川剛獨特的凈行類別。多扮演草莽英雄或性格直爽、粗獷、風趣之類的人物。一般著打衣,不一定都穿草鞋。表演著重唱做,特別講究式口美,如《蘆花蕩》中的張飛,《木馬驛》中的費文龍,《鐵龍山》中的牛乃臣等。

粉臉:實際為袍帶花臉的一種,又稱“粉凈”。多扮演權奸佞臣或無道昏君之類的人物,常穿蟒。川劇的粉凈,不似京劇粉凈那樣畫涂濃厚的白粉,只是在臉上揉上一層淡淡的水粉,因而稱為“肉粉臉”。如《血帶詔》中的曹操,《連環計》中的董卓,《東窗修本》中的秦檜等。

黑頭:又稱“黑凈”。多扮演剛直、忠耿之人。囚其臉譜以黑色為主.故稱黑頭,如《踏五營》中的鄭丫明,包公戲中的包文正等。

武凈:亦稱“武花臉”。表演上著重武打,如《潞安州》中的炎罕太子、哈達郎君,《臥牛山》中的周倉等。

貓兒花臉:川劇獨特的凈行類別。在劇中多作為粉臉角色的爪牙,或飾心懷叵測的小人。其臉譜的特點是:不勾滿整個臉部,只在臉上畫一塊比三花臉(丑)的“豆腐塊”面積稍大的“閱餅”,故又稱“二餅餅花臉”,如《放裴》中的廖進忠,《把宮搜詔》中的華歆等。

二花臉:因其所扮人物均非劇中主要凈角,故稱“二花臉”;也稱“副凈”或“二凈”,類似小生行中的二小生、旦行中的貼旦。如《永巷宮》中的呂龍、呂虎、呂豹,《打鑾清宮》中的王朝、馬漢等。

四、川劇末行

末:末角初見于宋雜劇,元、明、清戲曲中都有此行角色,表演上基本與正生相同。在川劇中一般是指正生的次要角色,其中又分為“中末”戴黑滿(或麻滿),扮中年人,如《春秋配》中的家院李義;“老末”戴白滿,扮老年人,如《柴市節》中的老院哥等。元曲中更出現了“外末”扮演生、旦、凈行以外的次要角色,明清以來逐漸成為專演老年男性的角色,表演上基本與生、末相同,戴白髯口。

五、川劇丑行

丑:俗稱“小花臉”“三花臉”。從宋元南戲到現代的各劇種都有丑行。川劇丑行扮演的人物多種多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平民,三教九流,醫卜星相,男女老幼,以至神仙鬼怪,無所不有。有清正廉明,心地善良,語言幽默,行為滑稽的好人,也有奸詐刁惡,慳吝卑鄙,口蜜腹劍,人面獸心的惡徒。丑行之中又分為袍帶丑、宮衣丑、龍箭丑、褶子丑、襟襟丑、煙子丑、武丑、老丑等。扮演女性人物的稱丑旦、丑婆子。

袍帶丑:多扮演王侯將相、顯要官員,穿蟒,掛玉帶,也有插翎子、執朝笏的,表演上重唱做及舞蹈身段,如《擋幽》中的周幽王,《青陵臺》中的宋康王,《秦府清印》中的程咬金等。

官衣丑:袍帶丑的一種。多扮演公卿大夫、文職官吏。穿官衣,掛玉帶,戴尖紗帽或圓紗帽,如《議劍獻劍》中的曹操,《贈綈袍》中的須賈,《獻地圖》小的張松,《鴛鴦譜》中的喬太守,《金琬釵》中的公孫愷等。

龍箭丑:川劇獨特的丑行類別。多扮演暴虐無道的昏君,著龍箭,戴“獨獨冠”,插翎子,如《三伐宋》中的宋康王。《鬧齊庭》中的幾個公子,《武采桑》中的齊宣工等。《奔番》中的毛延壽,因,其身為太監之首,奔番時也穿龍箭。

褶子丑:多扮演風流公子,執袴子弟之類的人物。因其多穿紅色褶子,故又稱“紅褶子丑”。表演上要求有小生功底,如《審玉蟹》中的寧欣,《鬧釵》中的胡璉,《園庭拾巾》中的王文,《做文章》中的徐子元,《活捉三郎》中之張文遠等。

方巾丑:多扮演頭戴方巾的謀士、書吏、刀筆、方士之流,如《群英會》中的蔣干,《玉支磯》中的師爺,《喬老爺奇遇》中的藍心會等。

襟襟丑:多扮演乞丐、花子、義賊、二流子之類的人物,因其穿的是爛襟襟,故稱“襟襟丑”。如《花子罵相》中的孫小二,《歸正樓》中的邱元順,《拾黃金》中的花子,《黃沙渡》中的萬安等。

煙子丑:襟襟丑的一種,多扮演差役、平民百姓等,因其用鍋煙子畫上黑眼圈,故稱“煙子丑。”如《林丁犯夜》中的林丁,《醉隸》中的許仰川,《金臺將》中的侯三等。

武丑:多扮演擅氏武藝,性格機警,幽默風趣的人物,如《盜銀壺》中的邱小乙,《攔馬》中的焦光普,《時遷偷雞》中的時遷,《順天時》中的土行孫等。

老丑:多扮演性格詼諧的老年人,如《秋江》中的老艄翁,《一只鞋》中的毛大富,《繡襦記》中的張三,《結草報》中的祖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