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的伴奏樂器,不是只有鼓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里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什么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了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么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里的京韻大鼓,希望大家喜歡。
京韻大鼓,漢族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于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后,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于鼓詞類曲藝音樂。
京韻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同時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后,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弦、四胡等樂器,伴奏結合唱腔托腔保調嚴謹自如。并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的方言,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
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吸收了京劇的發音吐字與部分唱腔,借鑒京劇的表演程式,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舉足的刀槍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并采用了大量“子弟書”的曲本。京韻大鼓有以下特點: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并濟的風格,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寫意傳神的表演。
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襯字及垛句。每篇唱詞約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韻以北京十三轍為準,一個唱段大都一韻到底。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緊慢板。京韻大鼓是唱說相互兼顧,韻白講究語氣韻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
京韻大鼓的唱腔屬于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平腔適于敘事,高腔表現激昂的情緒,落腔則表現平緩輕松的情緒。
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唱詞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為上下句的反復,并且比較講究語氣韻味,與唱腔銜接自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與四胡,有時也有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
京韻大鼓的伴奏音樂可分為“過板音樂”和“唱腔伴奏音樂”。
(1)過板音樂:是單純的樂器音樂段落,用在唱段開頭和段落之音的“過板”句與句中音或樂逗之間“小過門”比小過門還小的叫“墊點”。
(2)唱腔伴奏,可隨腔伴奏,又可用“基本伴奏點”。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長,連結樂逗自由,對唱腔陪襯,此外還運用一些烘托氣氛,表現特定情節的伴奏段落,如”擊鼓罵曹“中的”夜深沉“曲牌。
【結束語】2008年,京韻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駱派京韻大鼓的優秀傳人陸倚琴、劉春愛被認定為該遺產的傳承人。
關鍵詞: 京韻大鼓 伴奏 樂器 只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