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現存戲曲劇種數量全國第一引發的反思_山西戲劇網
配圖
2017年12月30日,文化部召開了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數據結果顯示,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山西38個,同其它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相比,數量仍居全國第一。
一直以來,山西都以戲曲資源大省自居,也確實如此,從之前我們常說的山西劇種數量49、52、54、56種等不同版本,到截止2015年8月31日文化部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的最新數據——山西現存劇種38個,山西一直都以劇種數量最多為傲。不同的時間、版本、調查標準和數據結果,都沒能影響山西戲曲劇種資源繁多的總體事實。
此次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全國增加了17種《中國戲曲志》未收入的劇種,這其中有曾經流行,后一度衰微,現重新恢復的一個——“蛤蟆嗡”(曾流行于晉、冀、魯、豫,其中山西夏縣蛤蟆嗡產生于清代道光年間,音樂有蛤蟆鳴叫的嗡嗡之聲,形成了它的獨特韻味和稀有性特征);還有因地域及聲腔音樂形態的差異,從原有劇種中分立而出,作為獨立劇種的;在編撰《中國戲曲志》時未曾發現、或被遺漏的;經由曲藝發展衍變而成或由多個小戲融合發展而成的。減少了60種,這其中有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前便已消亡,卻被收入戲曲志的;無任何演出團體,無藝人或有個別藝人,且無傳承、無演出活動的;無任何演出團體,僅存數名藝人,有傳承、偶有演出活動,未完全消亡的。
目前,此次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山西現存38個劇種分別是哪些,名錄尚未公布。但雖如此,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山西劇種數量雖然仍居全國首位,但這個數量有很大前提原因是建立在歷史時期山西戲曲發展的豐厚積累基礎上的。如果從劇種消亡數量來說,山西在全國也是遙遙領先,反觀之前很多劇種數量并不多的省份,它們的劇種消減幅度并沒有山西之大,而相較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
隨著科技的發達和信息交流的發展,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后,山西一些被遺漏的劇種才剛被發現,但當我們發現和認定的時候,這個劇種已經消亡了。據山西戲劇網近幾年的統計,山西曾存在過的劇種達60余個,并大多都整理了具有認定依據的文字資料,但很多劇種的名稱并未出現在任何一次劇種調查結果中,而當下情況也已經滅亡。
在我們面對如此多存在過的劇種數量、消減數量、現存劇種數量之時,在享受戲曲劇種數量最多省份的榮光之時,不得不反思我們這現存38個戲曲劇種如何更好的進行保護和發展。
其中,我們的一些現存劇種在省內業界中也存有不同程度的爭論和問題。比如太谷秧歌和祁太秧歌的稱謂之辯,盡管一些學者對名稱考論已經提出了較為明確、精準的觀點,但在太谷、祁縣兩地,政府部門和藝術從業人員都不能達成一個共識,僅僅小范圍內的探討和定論沒能進行廣闊傳達與通報,因而這樣的爭議一直存在,也影響著劇種的未來發展。是否當由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做好認定,并對地方有關部門進行成果定論的通氣傳達,在今后劇種的發展傳承上統一認識呢。
此外,省內一些主要劇種在省外的傳承與發展也遇到很多的干擾。比如張家口地區有關院團把晉劇藝術改稱為“口梆子”并成功申請為市級非遺,有關部門“指鹿為馬”式的將晉劇藝術“張冠李戴”。在種種正義、善意的呼聲下仍然繼續巧言令色、胡編亂造,又稱“口梆子”是“晉劇”的俗稱。又掩耳盜鈴的把張家口以“晉劇”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性項目對外謊稱是“口梆子”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非遺。把自幼學習晉劇,對山西梆子的發展與改革做出了杰出貢獻的“十三旦”侯俊山老藝人謊尊為“口梆子”的鼻祖,種種劣行戲說都體現了張家口有關方面對晉劇從藝術專業角度的踐踏,對張家口幾代晉劇藝術工作者辛勤付出所取得的成果的背叛。由此,山西省內有關部門是否有必要對晉劇在省外的發展情況作出廣泛式的關注,對這種在戲曲藝術傳承艱難的環境中,不僅不“抱團取暖”、而施“分化瓦解”的行為,不僅不應該為其培養人才,而且還應該召喚有關力量,勇于干涉和抵制。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山西大多數同仁不僅沒對這樣的反藝術行為進行重視,而且我們省內有關方面還為張家口地區有關院團培養人才,很多專業演員來山西學晉劇,學成后回去唱所謂地“口梆子”,不失是一種“養虎自齧”的悲哀吧。
值得強調的是,從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發布會上提到的增減劇種情況中看到,“口梆子”并沒有列入此次新增的戲曲劇種中,而之前的任何一次劇種普查也沒有所謂“口梆子”的影子。據201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確定的《中國戲曲劇種認定標準的指導原則》中,第八條指出“劇種名稱應具有某一地區的廣泛群眾基礎,在社會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認同”,而這恰恰是“口梆子”最不具備的。本文上述段落還曾提到了此次劇種普查的增減標準,由此也可印證“口梆子”從本質上是不符合新增劇種標準的,是徹頭徹尾欺世盜名了的,一個不能被承認的戲曲劇種。
“口梆子”一事同時也警醒我們,山西戲劇界和有關部門應該建立廣泛包羅的劇種發展觀念。例如,對山西戲曲劇種覆蓋的省外藝術團體、藝術工作者要加強溝通,團結發展,不時地出去“探親戚”,不時地邀請他們“回娘家”,把省外的山西戲曲劇種藝術院團列入到我省舉辦評比、展演的可申報范圍之內,例如陜蒙冀的晉劇院團,陜豫的蒲劇院團,冀陜蒙甘寧的二人臺團體等。盡快開辦中國晉劇藝術節,同時加強對蒲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對近年來在山西“四大梆子”中傳承發展較為低迷的北路梆子給予側重。省內有條件的重要藝術院團要對省外山西戲曲劇種團體進行友好結對幫扶,共同發展,讓藝術為橋,互相之間凝聚力量,壯大山西戲曲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近十年來,通過觀察省城太原的藝術舞臺,我們不難發現,在省城演出過的劇種加之總量也就十余個左右。而就以我省現存38個劇種數量來看,我省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戲曲劇種常年絕跡于省城舞臺。反觀其它省份,關于稀有劇種的交流演出活動此起彼伏,譬如河南舉辦有河南省稀有劇種傳統經典劇目展演、河南稀有劇種北京公益展演周,陜西舉辦有全省基層院團(稀有劇種)優秀劇目會演,安徽舉辦有安徽省稀有劇種(戲曲聲腔)展演,福建舉辦有福建百折傳統折子戲展演16個劇種、39個劇團、137個經典傳統折子戲輪番登臺亮相,云南舉辦有云南省少數民族戲劇會演來自傣、白、苗、彝等7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集中呈現等。我們山西這么多劇種,山西的戲曲工作者能說出來幾個?又看過幾種?省外的戲曲同仁和愛好者們又了解多少呢?劇種普查以省份為單位,想必其中會有寄希望省一級文化部門能夠承擔對省內所有戲曲劇種保護搶救與傳承發展作出更多工作和努力的成分吧。由此,我們也寄希望有關部門對省內所有戲曲劇種的藝術發展發揮更大作用,或可對稀有劇種的基層院團對接聯系幫扶的專家、藝術家,定期舉辦山西省稀有戲曲劇種調演,關心稀有劇種和表演團體的實際狀況,盡力幫助,為稀有戲曲劇種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讓我們走下去,讓稀有劇種走出去,為發現山西能夠有類似驚艷全國的“華陰老腔”而努力!
數量越多,責任越大。即使是山西現存的38個戲曲劇種都能夠活躍于大小舞臺,想必也將會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一道全國矚目、璀璨靚麗的藝術奇觀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