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劇作家陸洪非根據老藝人胡玉庭的口述改編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在傅員外家。七仙女(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結親。百日后,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活生生拆散了天地間的美滿姻緣。董永行孝事始見東漢末年武梁祠石刻畫像。魏晉時,曹植《靈芝篇》和干寶《搜神記》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償債的情節。唐代董永變文和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著重描寫路遇、償債、訣別等部分。明代青陽腔《織錦記》(現存《槐蔭相會》、《槐蔭分別》兩出)又豐富了變文和話本的描寫,對后世戲曲有很大影響。清代地方戲的很多劇種能演此劇,劇名或稱《槐蔭樹》,或稱《百日緣》,劇情基本相同。黃梅戲《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陸洪非據老藝人胡玉庭口述改編為今本。195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并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改編本描寫董永賣身葬父,在傅員外家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婦。七仙女一夜織錦10匹,幫助董永改三年長工為百日。百日期滿,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董永夫妻忍痛分別。劇本剔除董永與七仙女的離合系由天定的宿命論思想,加強了這部神話劇反封建的現實意義。改編本又刪去傅員外認董永為義子、董永與傅家小姐成婚的情節,突出了古代勞動人民反封建剝削的強烈愿望。劇本的《路遇》、《分別》兩場戲,對七仙女的大膽、直率,董永的忠厚、純樸,都有動人的刻畫。槐蔭會、槐蔭別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習俗的一些穿插,富有樸素的民間色彩。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一等獎,飾演七仙女和董永的嚴鳳英、王少舫獲演員一等獎。1955年,《天仙配》攝制成戲曲藝術片;1963年再一次搬上銀幕,易名《槐蔭記》。故事介紹:黃梅戲《天仙配》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樸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