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從徽班進京開始算起,已有200多年歷史。

但以京劇之名示與觀眾則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京劇是融合了許多劇種的唱念坐打等藝術(shù)形式而形成真實意義上的國劇,因此涵蓋的劇種非常多樣。但對京劇影響最大的劇種莫過于昆曲和漢劇。歷史上京劇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diào)、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jīng)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shù)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所以有些京劇團也稱作京昆藝術(shù)團。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shù)。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京劇的劇目題材廣泛,無論是古典像《空城計》,《英雄會》,《武家坡》,《鎖麟囊》還是現(xiàn)代的《紅燈記》,《杜鵑山》,《沙家浜》等,都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況和輿論導(dǎo)向,內(nèi)容充實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