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長沙花鼓戲,湖南還有這些傲嬌的地方戲
【編者按】
時間是開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奮斗者筑夢的見證。迎著新的曙光,2017年農歷春節正向我們走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眺望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讓人感慨萬千。從大年初一開始,新湖南客戶端為您梳理了過去一年中,那些關于湖南、關于你我的誠意之作,舊聞新讀,以謝時光。百年易逝,夢想不老。就讓這些文字陪伴你我,走進新的紀元!
7月26日至9月20日,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組織12臺劇目到北京演出,“湘戲晉京”演出活動拉開大幕。一幕幕精彩的湘戲輪番上演,贏得了陣陣掌聲。
湖南一直以“戲劇大省”著稱,有19個地方戲曲劇種。然而,它們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傳統戲劇如此美,蘊含著中國文化獨有的精致,它們不能只是戴著“傳統藝術”這樣一頂帽子,它們的美需要被更多年輕人發現和認識。 今天,新湖南客戶端就帶你領略湖南地方戲之美——
是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長沙、湘潭一帶,主要流行于“長沙府十二屬”。湘劇源出于明代的弋陽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與民間藝術和地方語言巧妙結合,富有湖南民間地方特色,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祁劇產生于湖南祁山之南的古祁陽縣(今祁東縣、祁陽縣)境內,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楚南戲”。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祁劇”。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2006年、2008年,祁劇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祁劇兼有高、昆、彈3種聲腔,分為永河、寶河兩大流派,藝術特點高亢、粗獷,帶有濃郁的山野氣息。至今仍然保留著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樂器。舞臺語言為祁陽官話。祁劇曲牌十分豐富,據邵陽統計,有1079首之多。其中被祁劇藝人視為高腔之祖的《目連戲》,可以連演七天,從不重復。
辰河高腔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曲腔幽雅,表演樸實,富有鄉土特色,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廣泛流傳于懷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與這些地區毗鄰的貴州和四川的部分地區。辰河高腔源于弋陽腔,經過長期和湘西語言、民間音樂相揉合,逐漸衍變而成,適用于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各類曲牌近200支。
衡陽湘劇是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兼唱有高腔、低牌子、昆曲、亂彈四種聲腔,傳統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系藝人創作和改編的劇目。流行地區甚廣,涉及到整個湘南東部。
衡陽湘劇的表演藝術主要有三種表演風格。一是昆腔戲動作細膩、舞蹈性強的風格。二是高腔戲動作古樸,泥土氣息濃,唱、念多的風格。三是彈腔戲動作規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變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劃人物的風格。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于明代。清康熙時,昆腔、高腔、秦腔、蘇腔等各種聲腔都在常德流行,乾隆以后,又融合了彈腔,逐漸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武陵戲。武陵戲尤以熾烈火爆、打斗殺伐的弓馬戲見長。
巴陵戲形成和流行于古稱巴陵的湖南岳陽一帶,故得名巴陵戲。因巴陵舊屬岳州,又名“岳州班”。2006年5月20日,巴陵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巴陵戲用中州韻、湖廣音結合湘北方言演唱,特別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傳統表演程式,形成了粗獷樸實、細膩生動的藝術風格。
昆曲源于江蘇昆山一帶流行的被稱為“昆山腔”的民間音樂。昆曲傳入湘南,經過400余年歲月的磨洗 ,昆曲與當地方言、音樂、民俗、風情相糅合,表演、唱、念已有較大的改變,逐漸形成既保持著傳統昆曲藝術精髓又別具湖南鄉土氣息,飽含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獨特、完整、規范的新樣式,變“蘇昆”(傳統昆曲)為“湘昆”(湖南昆曲)。是中國昆曲藝術的一個支派。“湘昆”專業班社最多且持續最久者以郴州為甚。湘昆念白,生、旦以帶有地方特色的中州韻為準,這與京劇的“中州韻、湖廣音”相似,但付、丑及貼旦的念白則以湘南官話為準。
長沙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漢族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歷史。長沙花鼓戲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臺語言。長沙花鼓戲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邵陽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主要流派之一,近三百年來,廣泛流行于湘西南和湘中大地,以及滇黔要道,該劇種發源于邵陽市(舊寶慶府),是在民間“花鼓燈”、“走馬燈”和“打對子”等多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
邵陽花鼓戲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其詼諧、活潑、高亢、濃烈的演出風格深受廣大城鄉觀眾所喜聞樂見。其音樂在湖南花鼓戲中以唱腔豐富,曲牌眾多而獨具藝術特色,且形成了以川調類、牌子類和小調類三種音樂聲腔形式融合一體的自身音樂體系。
衡州花鼓戲,是一種流行于湘南地區的地方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衡州花鼓戲主要以衡州地方方言為舞臺語言,精心提煉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戲獨一流派,聲腔基本以“嗩吶牌子”和“川子調”為主,音樂以活潑、開朗、高亢、激昂著稱,熱情奔放、載歌載舞、山歌濃陏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戲的基本藝術特點。
常德花鼓戲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劇種。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流行于沅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比鄰地區,俗稱“燈戲”和“喀喀戲”。本世紀50年代初正式定名為“常德花鼓戲”。由于它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德花鼓戲具有特色的聲腔——正調,因為正調具有表現力強、音調淳樸、結構簡單,適合各種劇情人物的需要,能表現多種情緒,且口語化、易學易記等藝術特點,逐漸替換了打鑼腔。正調演唱的最大特點是每句句尾用假嗓翻高八度,在音程、音域和音色上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俗稱“金線釣葫蘆”。
岳陽花鼓戲是湖南地方小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湘、鄂、贛三省鄰近的數十個縣市。2008年,岳陽花鼓戲因其獨特的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正式被國務院確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
岳陽花鼓戲廣泛吸收岳陽民間小調、山歌特色,同時汲取了其他劇種的藝術因素,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質樸、吐字清晰、以伴代唱、以聲傳情,既善于表現激昂慷慨、悲壯高歌的場面,又能抒發深沉、輕柔、哀怨的情感,具有湘北地區民間音樂的特色和鄉土氣息。
零陵花鼓戲是湖南省六大花鼓戲流派之一,舊稱花燈、“調子”,湖南地方小戲劇種。流傳在永州,以及邵陽、衡陽、郴州,粵、桂、贛、黔部分地區。2008年,零陵花鼓戲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零陵花鼓戲表演細膩,唱腔優美動聽。其語言以零陵官話為主,高亢優雅,鄉土氣息濃厚;其表演分丑、旦、生、凈四大行當,吸眾家之長,融合當地民族舞蹈、武術、雜技的技巧,主要以扇子舞和矮子路為表演手段,旦舞手帕,丑揮紙扇,走矮步,相互對唱表演,生動活潑; 其音樂主要體現本地鄉土風格。多為反映勞動生產、婚姻愛情以及其它社會生活。
洞庭湖西端,神奇廣袤的澧陽平原孕育了千年古城澧州,即今日澧縣,流傳著一種傳統的古老戲曲——荊河戲。它是湘西北以及湖北荊州、沙市等地廣為流傳的地方大戲劇種,因其流行于長江荊河段而得名。2006年,澧州荊河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地方大戲劇種。
荊河戲與其它皮簧劇種一樣,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在音樂、表演、服裝、習俗等各方面,有一些基本的共同點,但作為荊楚一帶的地方大戲,它又有獨具的特色。除了舞臺語言用澧州官話以別于其它劇種之外,荊河戲最大的特色表現在音樂方面:呔腔呔調,獨具特色;南北交融,韻味別致;特殊唱法,亟待傳承;鑼鼓一響,觀眾滿場。
陽戲是流行于湘西一帶的地方小戲,一度曾以其流行縣市名稱稱為大庸陽戲、吉首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陽戲大體分為南路陽戲和北路陽戲兩個流派,以近中州韻的湘西語言摻以各地鄉音為其舞臺語言。劇目、表演方面,陽戲南北二派雖無多大差別,但在音樂上則各具風格,自成一體,又因流行地區的方言、習俗、藝人特長等差異,演出上又各具特色。 陽戲由湘西民間歌舞發展而為戲曲形態,在形成的過程中,該劇種還受到了儺堂戲、花燈戲、辰河戲等其他戲劇形式的影響。在聲腔、演出劇目上也多有借鑒。
陽戲的傳統劇目約有150余個。內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倫物理、家庭生活、勞動故事、男女愛情和妖孤鬼神故事。
湖南花燈戲是由漢族歌舞的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的一種漢族戲曲劇種,被列入湖南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南花燈戲又分嘉禾花燈戲、麻陽花燈戲、桑植花燈戲和平江花燈戲。這些花燈戲也因流行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的差異,受相鄰姊妹藝術有很大的影響。
儺堂戲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從形式到內容均受巫教的影響。儺堂戲遍布湖南全省,在苗、侗、瑤、土家族地區均有演出活動,盛行于湘西、湘南和沅江、澧水流域等廣大地區。湘西稱儺堂戲、儺神戲、儺戲,湘北稱師道戲、儺愿戲、姜女兒戲,湘南稱師道戲、獅子戲、臉子戲,湘中稱老君戲。
苗劇,是湖南19個地方戲曲中最年輕的一個劇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誕生于湘西苗族自治區花垣縣麻栗場鄉,興起于湘西自治州花垣、吉首、古丈、鳳凰等縣,后擴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綏寧等縣。但苗劇也是歷史沿革悠久的一個劇種,大量的田野資料證明苗劇的前身為蚩尤戲,是苗巫裝扮苗族大祖先蚩尤為苗民驅鬼逐疫的儀式。苗劇常以苗族民歌為素材,用原始苗歌或漢族漁鼓調譜成唱腔,表現苗人生產生活祭祀的場景。
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毗連地區,居住著我國的少數民族——侗族。當地活躍著一種深受侗族人民喜愛的少數民族戲劇形式——侗戲。2006年,侗戲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道侗族自治縣文化部門為項目保護單位。
侗戲的祖師是貴州黎平縣茅貢鄉臘洞村的侗族歌師吳文彩,他在本民族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借鑒漢族戲劇形式,創立了用侗語道白和侗語演唱的侗戲。之后,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別具風格的獨立劇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湖南地方戲曲生存狀況不容樂觀。以祁劇為例,清代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而現存祁劇專業劇團僅6個,是1983年時的20%,尚能堅持演出的僅有4家。其它不少劇種,如巴陵戲、辰河戲、荊河戲、侗戲等也在艱難支撐。
文化部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從建國初期的360多種減少到目前約280種,戲曲劇種正在以一年超過一種的速度消亡。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要如何推進戲曲的保護傳承?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資料來源:文化湖南、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三湘都市報、百度百科、邵陽新聞網、衡陽新聞網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