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資源】新版音樂鑒賞·戲曲
戲曲是一種綜合戲劇、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表現手段的中國傳統藝術,是民間文藝集大成者,也是雅俗文化的橋梁。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之一,雖然產生較古希臘的悲喜劇和印度的梵劇晚,卻是唯一仍然存活于今日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種藝術。音樂是戲曲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戲曲約有300多個劇種,作品非常豐富,形態異彩紛呈,而音樂是體現劇種風格特色的主要標志之一。本課精選了昆曲、京劇、越劇、豫劇以及黃梅戲等五個劇種的代表作品供學生欣賞,旨在讓學生從聲腔、伴奏、行當、傳承等角度理解中國戲曲的博大精深。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形成于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江蘇昆山一帶,是現存戲曲中最古老、影響最大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花園中的“蘭花”。現有的全國各大劇種無不受昆曲的影響。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曲的演唱方法十分講究,對發聲、用氣、咬字、潤腔都有嚴格要求。昆曲表演也有很高的藝術性,身段動作富有舞蹈性,表演細致、抒情性強,唱時邊歌邊舞,二者結合得十分巧妙、諧和。昆曲器樂的絲竹伴奏以笛為主,輔以胡琴、琵琶、笙等。唱曲時無樂器過門。武場有鑼鼓、嗩吶、管等。
《牡丹亭·游園》是昆曲典型傳統劇目。劇本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明湯顯祖(1550—1616)所作,描述南宋時南安太守之女杜麗娘囿于封建禮教的束縛,與侍女春香游園遣悶,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醒后感傷而死。三年后柳夢梅到南安,見杜麗娘畫像甚慕,朝夕對畫呼喚,麗娘魂魄感于此而復生,與柳結為夫妻。全劇表現了追求自由戀愛的愿望,充滿了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風格,曲詞優美,精致動人。“游園”一折唱南曲,表現杜麗娘走出閨房,入庭院而賞春,觸景生情,少女情竇初開的情景。通過六個曲牌的唱腔,展現了杜麗娘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對春色的驚嘆、對青春的熱愛以及對自己命運的感傷。此折文辭、曲調、舞蹈三者結合完美,為昆劇傳統戲中最常演出的劇目之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牡丹亭·題記》
審美感知與途徑
1.觀看視頻,聆聽這段唱腔,細細品味昆曲中文辭、曲調與舞蹈的完美結合。
2.跟隨音(視)頻學唱這個片段,體會昆曲唱腔清麗婉轉的韻味。
文化理解
1.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被譽為“百戲之祖”。它的美在于 “雅”,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具有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其風格典雅古樸,形式完善精致,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特征。
2.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談道,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的“韻”。昆曲精致古樸,清麗婉轉,與蘇州園林雅致有異曲同工之美。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或有機會參觀蘇州園林,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含蓄、恬靜、典雅的美。
昆曲之美,不僅僅在表演藝術,其文學、音韻、音樂,乃至一板一眼,皆經過了幾百年的琢磨,確是我國文化的寶庫。我記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戲曲學校昆曲班邀我去講中國園林,有些人看來似乎是“笑話”,實則當時俞振飛校長真是有見地,演“游園”“驚夢”的演員,如果他腦子中有了中國園林的境界,那他的一舉一動,便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演來有感情,有生命,有聲有色。梅蘭芳、俞振飛諸老一輩的表演家,其能成一代宗師者,皆得之于戲劇之外的大量修養。我們有些人今天游園林,往往僅知吃喝玩樂,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點吧!
中國園林,以“雅”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謂必具書卷氣,其本質一也,就是說,都要有文化,將文化具體表現在作品上。中國園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隱,有動觀、靜觀,有節奏,宜細賞,人游其間的那種悠閑情緒,是一首詩,一幅畫,而不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走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為此,一唱三嘆,曲終而味未盡,它不是那種“崩擦擦”,而是十分婉轉的節奏,今日有許多青年不愛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領會不夠;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韻味的音節適應不了“崩擦擦”的急躁情緒,當然曲高和寡了。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愛吃橄欖一樣,不知其味。我們有責任來提高他們,而不是降格遷就,要多作美學教育才是。
——節選自陳從周《園林美與昆曲美》
拓展聽賞
1.《林沖夜奔》選段(北昆經典劇目)
京劇約有1000多個傳統劇目,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國演義》《西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游記》《楊家將》《水滸傳》《說岳全傳》等,也有從昆劇和其他地方戲、地方歌舞中移植過來的,范圍十分寬泛。
京劇唱腔以皮黃腔為主。二黃腔蒼涼深沉,長于抒發悲沉激憤之情。有正二黃與反二黃之分,板式有導板、回龍、慢板、快三眼、原板、散板、搖板、滾板等。西皮腔剛勁明快,善于表現靈活、昂揚、歡快之情。板式有導板、慢板、慢三眼、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搖板等。除皮黃腔外,京劇還有南梆子腔、四平調、高撥子、吹腔、昆腔和許多民間小調等唱腔。
《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時花部戲《醉楊妃》,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代表劇目。全劇唱腔全部使用“四平調”,旋律豐富,由楊貴妃一人獨唱。《海島冰輪初轉騰》是其中的代表唱段,唱詞精致、唱腔優美,道出了楊貴妃惆悵無奈的心情。
審美感知與途徑
1.聆聽《海島冰輪初轉騰》唱段,感知其精致的唱詞、優美的唱腔及楊貴妃惆悵無奈的心情。
2.欣賞梅蘭芳演唱的《海島冰輪初轉騰》唱段,感知梅派唱腔清亮圓潤的音色、不張大嘴的口型、呈拋物線下滑的尾音和婉轉自如的旋律等含蓄美。
3.觀看視頻,感知梅派優雅端莊、委婉靈動的身段之美。
4.學唱此片段,學習其中運用最多的一個手勢,體驗梅派的唱腔美和身段美。
文化理解
1.京劇是以皮黃腔為主的全國性戲曲劇種之一。有200多年的歷史,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皮黃腔,由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系統合成。1790年起,四大徽班先后進京,帶進了二黃腔;19世紀初,湖北漢戲藝人李六、王洪貴等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又加進了西皮腔。西皮、二黃的合演,為京劇的唱腔形成打下了基礎。之后,徽班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自己在藝術上漸趨成熟。京劇正式形成約在1840年以后。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京劇不僅廣受群眾歡迎,而且得到了清王朝統治者的贊賞,逐漸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響全國。從此,京劇名師輩出,到20世紀50年代前后,老生有言菊朋、譚富英、馬連良、高慶奎、周信芳、李少春、楊寶森等;旦角有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張君秋等;武生有蓋叫天、厲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葉盛蘭等;凈角有金少山、郝壽臣、龔盛戎、袁士海等;老旦有裘云甫、李多奎等;丑角有蕭長華、劉斌昆等;琴師有孫佐臣、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他們在各個行當都有重大建樹,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獨創,自成一派,將京劇藝術推到了鼎盛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京劇在編演現代戲方面出現新的成果,在音樂、表演上有很多創新與突破,產生了一批如《白毛女》《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優秀劇目。
2.作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沒有奇突的身段動作,沒有花哨奇特的吐字行腔,唱念表演不在一枝一節上顯露鋒芒。無論是清亮圓潤、婉轉自如的唱腔,還是優雅端莊、委婉靈動的表演,無不展現了一種中正平和的含蓄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拓展聽賞
1.《三岔口》選段
2.《智斗》(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是越劇《紅樓夢》中的著名唱段,是徐派(徐玉蘭)小生與王派(王文娟)花旦對唱的名家名段,是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改編的舞臺劇。1958年上海越劇院將它作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重點排演。劇本以寶黛愛情故事為主線,選取小說中的幾個典型情節,在有限的范圍內盡可能體現原著的精神風貌。1958年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王文娟等在舞臺上首度演出《紅樓夢》。1962年7月,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被攝制成電影。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是越劇《紅樓夢》中賈寶玉的一句唱詞。這一唱段講述的是原著第三回的場景——林黛玉初入賈府,與賈母等人問候過后,看到還愿歸來的賈寶玉,在相見禮中兩人表述印象。
審美感知與途徑
1.聆聽唱段,感知越劇清麗婉轉、細膩優美的唱腔。
2.與同學合作學唱這個唱段,體驗江南劇種輕柔抒情、細膩動人的美。
文化理解
1.越劇是形成于浙江紹興、嵊縣一帶的地方劇種。因其唱腔優美、表演細膩而聞名全國。越劇至今已有一百年歷史。最早的越劇唱腔是在當地山歌、小調和說唱藝術“落地唱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越劇后期在大城市中發展,與昆曲、京劇、紹劇等大劇種關系密切,吸收了許多藝術表演手法,出現了像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傅全香、姚水娟、戚雅仙、范瑞娟等著名演員。這些演員藝術造詣較高,在唱腔和表演上獨具一派,拓展、豐富了越劇唱腔的表現力。越劇唱腔優美抒情,分四工調、尺調、弦下調等唱腔,各有不同的板式。伴奏以二胡為主,打擊樂基本與京劇相同。
拓展聽賞
1.《梁祝·樓臺會》
《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縣審誥命》,劇中唐知縣的座右銘“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名言,這正是此劇的現實意義所在。
《鑼鼓喧天齊把道喊》是唐成被降職到保定府清苑縣當縣令,打馬上任的一段敘述性唱段。唱詞中講了他多年苦讀,因不給嚴嵩行賄,來到小縣城任職的故事。雖然遭遇不幸,卻表明了決心:大官們犯法要不懲辦,我怎當百姓的父母官;我寧叫南牢的草長滿,不叫我的老百姓受屈冤。整段唱腔高亢嘹亮,豫劇風味濃郁,配合身段的表演,苦澀中別有一番幽默情趣。
審美感知及途徑
1.聆聽唱段,感知其蒼勁深沉的唱腔和樸素無華的旋律。
2.感知唱段濃郁的地方語言特點,熟悉其主要伴奏樂器板胡的音色。
文化理解
1.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梆子戲是我國北方很流行的劇種,有陜西梆子(秦腔)、山西梆子(晉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蒲州梆子、山東梆子等十余種,因演唱時用梆子敲擊節奏而得名,主要伴奏樂器為板胡,戲文比較通俗,曲調平淡。豫劇的曲調則分成豫東調和豫西調,曲調活動的區域有上五音和下五音之分,演唱亦有大嗓(本嗓)和小嗓(假嗓)之別。
拓展聽賞
1.轅門外三聲炮響(《穆桂英掛帥》選段
2.朝陽溝
《誰料皇榜中狀元》是黃梅戲《女駙馬》中的經典唱段之一。此劇系安慶市劇作家王兆乾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傳統戲《雙救舉》重新創作而成,并在1958年首演,獲得巨大成功。1959年,嚴鳳英主演的彩色戲曲影片《女駙馬》再次引起了轟動。
這段唱腔屬于黃梅戲的花腔體系。“花腔”主要源于民歌,雖經戲曲化,但仍保持著濃郁的民歌色彩,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唱腔熱烈歡快,特別是中段曲調和說話語調比較接近。曲調活潑流暢、優美質樸、通俗易懂,充分體現了黃梅戲的典型音調特征。唱腔以二度、三度音程為主,但加入了四度和六度后使色彩有了變化,把狀元郎假扮的男性剛健氣質通過音樂表現出來。
審美感知與途徑
1.學唱《誰料皇榜中狀元》,體會黃梅戲清新活潑的韻味。
文化理解
1.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因其唱腔優美、表演真切而受到各地群眾的歡迎。黃梅戲最初是湖北黃梅采茶調,流行于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吸收了當地的民間歌舞,以“二小戲”“三小戲”的形式演出。以后受了青陽腔、徽調的影響,逐漸有了故事性較強的“本戲”,唱腔中也開始有了板腔變化特點的“平詞”等。辛亥革命以后,黃梅戲進入大城市,出現了更多的專業劇團,伴奏樂器也逐步豐富、固定。
拓展聽賞
1.《夫妻觀燈》選段
參考文獻
1.江明惇.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