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劇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研究.pdf
要:本文概括地論述了山東呂劇的歷史和現狀。分析由歷史的興盛走向現在的低谷的客觀原因,指出了造成呂劇現狀的主客觀因素.并由此引出的一些對保護呂劇應采取的應對措施的思考。關鍵詞:呂劇由來現狀生存與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族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出它與傳統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聯系、共同發展、共創輝煌的主要特質。民族音樂中的“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一方面,地方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戲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這是因為,地方戲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既傳承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期待著在時代精神的表現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可是不少地方戲固化的程式難以表現新生活的內容.而其敘述的模式又難以適應新觀眾的審美當電視和網絡等“E時代”的主要傳媒滲透既往相對閉塞的“地方”.當“地方”的居民走出“閉塞”而經受“開放”的洗禮.原本植根于民眾之中的地方戲就處于民眾趣味變遷和“他山”文化搶灘的雙重夾擊之中。
因此。深入思考地方戲在當代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狀況.是我們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課題。下面我就以山東地方戲中的優秀劇種呂劇作為個例來探討一下。一、“呂劇”的由來呂劇是在民間說唱“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山東琴書。是從民歌向呂劇發展中的一個階段。它是用歌唱與語言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有故事情節。有鮮活人物形象的戲劇故事的說唱藝術。它基本屬于民歌聯唱形式,匯集了明清以來民間小調及其它民間音調,以“鳳陽歌”為主要唱調。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并無防洪大堤.黃河常常泛濫成災,窮苦農民逃荒要飯謀生.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借以養家糊口。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后。尤其在廣饒一帶得到迅速廣泛傳播.學唱山東琴書者更是不計其。“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成為廣饒一景。在眾多的民間藝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被當地82群眾認可的“大角”。20世紀初期,化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河北梆子、五音戲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
使化裝揚琴藝人在劇目、表演、腔調及舞臺裝扮方面,向兄弟劇種吸收借鑒并應用于實踐,使演出水平有所提高。由時殿元首倡,對坐唱揚琴進行革新,用“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樸實.使觀眾耳目一新。此后,時殿元等人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又將琴書《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化裝揚琴藝人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關于“呂劇”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群眾時稱“驢劇”。因“驢”字有失大雅,遂演變為“呂劇”。其二為“呂劇”由兩人對口和唱而得。[1】二、呂劇的初期發展1900—!:.孫中新在與其他藝人搭伙演唱“會戲”和流動演出過程中帶出了張蘭田、張丙智、張長東等十幾名徒弟。1918年,楊長興、王樂堂等9人組成“順和班”.先后在蒲臺、高苑、桓臺等地演出。1924盔g.去濟南新市場“洛生茶園”(當時的劇院)演出近兩年的時間,劇目增加了《王天保下蘇州》、《對龍柵》、《老人換》、《鴻鸞喜》、《雙釵記》、《孟麗君》等。
1930年,藝人張長東、張蘭田等培養的另一代藝人張傳海、張明然等分別組成“義和班”“慶和班”進入濟南新市場和南崗子演出。劇目增加了不少以章回小說為底本的連臺本戲,有《王華買父》、《劉公案》、《興唐詩》、《大八義》等。角色行業由原來的“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為主,發磺到生、旦、凈、末、丑諸行并茂。基本唱腔已固定在“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板式上。!,呂劇(在山東省的北、東部的廣大農村和城市享有相當的聲譽,已發展成劇目繁多、內容豐富、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1951年秋,山東省成立了呂劇團,同年10月,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成立,擔任《王定保借當》的試排工作。1952年.省著名呂劇藝術表演家郎咸芬等百余名文藝工作者專程到博興縣閆坊鎮一帶.歷時百余天.挖掘出眾多傳統劇目。1954年。山東省呂劇團及濟南市魯聲琴劇團隨山東省代表團赴上海參加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井臺會》等劇,大獲成功。1957年,《李二嫂改嫁》、《借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影片.在全國放映,呂劇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此后又移植、改編、創作了《蔡文姬》、《姊妹易嫁》、《老憨上任記》等一大批優秀的劇目。
這些劇目在創作上大膽創新.既具有時代特色又保留了呂劇唱腔委婉、柔美的個性。特別是《李二嫂改嫁》,全國才一時間興起了看呂劇的風潮.山呂劇的創作風格,韻律中一片清新,由原來的直樸、柔東一下成立了30多個專業呂劇團,新疆的伊犁、江蘇的弱趨向剛毅和清新。東海、銅山等縣及哈爾濱、大連等地也成立了呂劇團。”三、呂劇的現狀由此可見,生產出一部有影響的好戲并藉此推出一位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擔大梁的“腕角”。對一個劇種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是至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成為呂劇發展關重要的。其他地方戲如黃梅戲有韓再芬和她主演的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徽州女人》、川劇有沈鐵梅和她主演的《金子》、越劇有建國后,呂劇流行區域很快遍及山東大部分地區,茅威濤和她主演的《陸游與唐琬》、昆曲有《十五貫》等,成為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并且自20劇種由于推出有影響的劇目和演員而顯得生機勃勃。世紀50年代以來.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以及新疆、江蘇2.要資源整合和移植借鑒。在山東的地方戲中就有等省區,先后有呂劇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建立,成為具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有全國影響的地方劇種,成為“八大地方戲”之一。
與此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評戲等30多相比,呂劇的現狀則不如從前。據山東省文化廳的統計個劇種,這些地方戲大多從民間小戲發展而來.程式未數字顯示:山東省呂劇演出團體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有穩,形式靈活,載歌載舞,有樂有趣,而且劇目大多取材30多家,專業演員有數千人,而到了2000年,全省僅剩于現實,貼近于鄉村。呂劇雖保持著比較鮮活的特色。也18家呂劇團體,演員不足千人。所有劇團都面l臨著新創有其不足。主要在于貧乏的曲牌無法應對繁復的劇情。劇目少、專業演出隊伍縮水、觀眾流失嚴重、資金嚴重使之欲同守純粹而手段蒼白,欲豐富手段卻又擔心失 不足等嚴重的問題。山東省呂劇院近年只排演了《畫龍 去自我,應借用地域優勢,把山東地方戲的資源加以整 點睛》、《山高水長》、《軍嫂》、《石龍灣》、《苦菜花》、《書 合,把枝葉伸展到山東民歌中,再以京劇的范型來完善 記大姐》、《補天》等新劇目。t 1993年《石龍灣》獲文化部自己,最終把呂劇打造成真正代表山東戲劇水平的。魯 “文華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省“精品工程獎”、 劇”。還可向京劇學習“拿來主義”.去兄弟戲曲中找劇 程長庚銅獎。《補天》入圍第三批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 目移植改編,京劇藝術還曾移植改編呂劇《石龍灣》,不 2004—2005年度),今年人選2005年度中國十大演出 僅豐富了京劇形象塑造的藝術畫廊,而且成為自身撐 盛事優秀獎首位。
現在其代表劇目仍是《李二嫂改嫁》、 起門面的“看家戲”。 《姊妹易嫁》、《墻頭記》、《龍鳳面》、《玩會跳船》、《借 3.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呂劇必須緊跟時代的發 年》、《蔡文姬》等。日照市呂劇團創作的呂劇《九道灣》、 展,在創作上不斷創新。首先。呂劇所表演的內容是人民 新編歷史劇《狀元師傅》分獲1999年度和2001年度省委 的日常生活,充滿了人民的情感。在表演的方法上有頭 宣傳部“精品工程獎”,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成績斐然的 有尾,交代的清楚;細節瑣事,仔細的描寫,使人看了覺的 呂劇團九十年代與歌舞團、曲藝團合并改組為日照市 非常親切。例如呂劇的《借年》二姐的未婚夫來借過年 藝術團。東營市呂劇團是1994年經市政府批準在廣饒 吃的東西,她背著嫂嫂和父親給他米面和雞、鴨、魚、肉, 縣呂劇團的基礎上組建的,創作劇目有《地下河》、《老 連花椒茴香都給他包上了。這些瑣事有什么了不起,但 樂醉酒》、《端平橋》( 新編古裝劇)、《鄭板橋說親》;新編 是觀眾聽到這些話,很自然的對于這個女性的愛情的真 故事劇《醉青天》;優秀傳統劇《雙玉蟬》、《啞女告狀》、 摯起了深切的同情,這些生活現象和今天的生活相趨 《馬前潑水》。
濟南市呂劇團演出的現代劇有《兩兄弟》、 不遠或者還類似,所以,呂劇內容還要緊密結合當地人 《愛》、《人生之路》,移植劇目《紅樓夢》、《武則天》、《莫 民生活,就地取材,與傳統文化互補共滋,譜寫新時代 愁女》,傳統劇《小姑賢》、《鬧房》等。其中在1982年山東 生活旋律。其次,戲曲藝術將其主要表現手段稱為“四 省第一屆戲劇演出月中,創作劇《愛》獲得劇本等5個集 功”,也即“唱、念、做、打”,呂劇中“念”是方言的音韻, 體獎和3個優秀演員表演獎:在1984年山東省第二屆戲 “唱”是便于方言音韻表情達意的聲腔體系,“唱、念”較 劇演出月中,改編劇目《春城飛花》獲音樂設計等4個集 之于“做、打”顯得更為重要,今后是否可在“做、打”上 體獎和兩個演員表演獎;在1988年共演出260場.其中 作些探索。三是題材上的突破,是否可以改改過去呂劇 下鄉演出136場,經濟收人11.8萬元。 以小戲見長,一個故事、一條線索、一個沖突,家常里 四、呂劇的生存與發展 短、日常小事的風格。正如山東省呂劇院院長劉桂成所 盡管呂劇的創作和演出仍在進行,且時有令人驚 說:“一部《補天》不能拯救整個呂劇,但是《補天》讓我 喜的佳作出現,但觀眾的流失和市場的萎縮,就總體而 們看到了希望,振奮了呂劇界的精神,相信百年呂劇肯 言卻是不爭的事實。
呂劇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 定能突出重圍”。 有待有效的保護和扶持,我們應為其創作出適合生存4.要創收盈利。樹立市場觀念,了解、研究市場規 與發展的環境,使呂劇得以更好的延續。 律,把戲曲發展和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運營上的突 1.要推出有影響的劇目和演員。優秀保留劇目至關 破.完全按照市場模式運營,從包裝、宣傳、財務管理各 重要,一部優秀保留劇目能救活一個劇種,《李二嫂改 方面都嚴格按市場規律辦事。例如《補天》已經演出50 嫁》這部優秀保留劇目救了呂劇,成了戲曲舞臺的“活 多場.盈利50多萬,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票房收回投資 教材”.開創了呂劇的一片新天地。山東呂劇院院長劉 實現盈利,這在呂劇發展史上應該說是破天荒的。這是 桂成說:“《李二嫂改嫁》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演了53年, 因為,‘經濟促進生產,生產帶動發展,政府保護的是劇 沒有這個劇目就沒有山東呂劇。《李二嫂改嫁》讓呂劇 種,是劇種仍能在今天產生影響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果 活了,讓它從農村小劇種成了全國皆知的大劇種。因為 不能實現生產自救,劇團未必能在政府的資助下勝任 83 (四川省武勝縣龍庭初中,四川武勝)摘要:孔子“仁”的學說于古于今有用無用。
仁者 見仁,智者見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在我國 靠資’渥優勢( 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等) 發展了經濟的今 天.是否該宣傳孔子的學說?怎樣宣傳?本文從孔子的生 平、在古代的作用、現在的作用、如何看待孔子的學說 等方面進行了論述,闡釋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孔子4- 思想功用孔子( 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 山東曲阜)人,出身于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