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全本《四郎探母》翟效安 張秀蓮 郎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與中路梆子(晉劇)、上黨梆子、蒲州梆子(蒲劇)并稱山西四大梆子,是在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劇種之一。
郭沫若同志曾用"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常"的詩句,來贊譽北路梆子。
翟效安,20世紀60年戲校畢業分配到北路梆子劇團工作。 過門師傅高玉貴(九歲紅)老師傳授了《四郎探母》和“梢子”功,與賈桂林(小電燈)、李月梅、安丙其(亞八百)老師們同臺演出。
在1982年、1985年省、區評比演出,1987年山西省振興北路梆子調演,以《四郎探母》飾楊四郎,除唱功、念功、做功、走功外,把“梢子”功技巧充分運用在“拜母”一場來烘托人物感情,博得全場喝彩,獲得評比主角“金牌獎”,被省內外專家譽為“山西的楊四郎”。
在原有李定官老師的低聲唱法和高玉貴老師的高聲唱法中并柔,創造了一套既激昂慷慨又高低自如的唱腔與唱法,真假聲結合,混合聲做中軸,跌宕起伏,婉轉多變,全方位貫通,保持了濃郁的老北路腔的風格韻味,形成了翟效安腔的特點。觀眾贊語:“老北路味濃,童音再現”。再加上做戲逼真,刻畫人物感情豐富,入木三分,被人們稱為雁劇的“麒麟童”。
1962年,山西省召開政協會議期間,專程到太原拜蒲劇大師閆逢春為師學習“髯口”功、“帽翅”功。在《寇準背靴》中飾演寇準這個人物,跟蹤柴郡主這一場戲中,運用“帽翅”功的“雙拋翅”、“單攪翅”、“反螺旋翅”技巧來表達,烘托寇準在暗訪跟蹤時的機靈性、敏感性、利落性。技巧與人物的配合,是假是真,是虛是實,假假真真,虛虛實實,是塑造人物的高層次手段。“背靴”一場曾在山西電視臺《走進大戲臺》“群芳薈萃”欄目播出。
《血手印》飾張府臣表演時,是殺是放的情感運用“帽翅、髯口”技巧功合情合理,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的表演,在1980年進京拍電影展演時,傾倒北京觀眾,掌聲不斷,倍受歡迎。“梢子”功、“帽翅”功、“髯口”功技巧被觀眾譽為“三絕”。
【溫馨提示:文章鏈接,點擊欣賞】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真、善、美、假、惡、丑,人生百態!
忠、奸、善、惡看分明!
翟效安
四郎探母
現場看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