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清宮劇將京劇《貴妃醉酒》當作昆曲呈現
時下,一部清宮劇網絡播放量突破85億,追劇者的好評與質疑齊飛,在網絡上一躍飛身熱搜。其中,劇中人物演繹戲曲的一段情節,更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京劇的經典唱段被嫁接成昆曲傳播,甚至成為電視劇推廣的噱頭,被觀眾直接批評為“缺乏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專業精神”。
記者釆訪中,一些戲曲界的專家直言,電視劇創作有意識關注傳統文化是好事,但不能只是把戲曲當做噱頭、賣點、佐料,不能隨心所欲地“玩”,不能沒有敬畏之心。這類張冠李戴的情形在電視劇中時有出現,不僅暴露了創作者文化上的缺失無知,以訛傳訛也會對傳統戲曲的傳播推廣造成負面影響。專家呼吁,傳播傳統文化請先杜絕謬誤。
京劇?昆曲?還是“四不像”?
劇中高貴妃“海島冰輪初轉騰”不是京劇里《貴妃醉酒》的唱詞嗎?但稍一聽琴聲,不像是京胡倒像是二胡。再瞅瞅劇中對白,分明說的是“昆曲”。正疑惑間,翻看網絡,發現主創還特別制作了演員譚卓學戲的幕后花絮,反復強調的,仍是昆曲。
演員、宣傳片在戲里戲外“指鹿為馬”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劇中人開口,到底應該是京劇還是昆曲?
先從年代判定。直至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在徽劇與其他劇種的融合中京劇才得以誕生。在劇中故事發生年代,如若演唱,確實也只有在明代迎來發展鼎盛期的昆曲符合時代背景。
再看劇目。這段《貴妃醉酒》是梅蘭芳在20世紀初根據京劇傳統戲改編而來。有戲考認為這出戲最早由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吳鴻喜所創;一說由漢劇演化而來,追溯其傳入北京的時間,也是清嘉慶、道光年間。幾乎不太可能是一場昆曲劇目,更不必說劇中出現的唱詞音樂皆是梅蘭芳的版本。至于高貴妃的頭飾、服裝、身段各種有失專業水準,近乎“四不像”。
錯漏這么多,電視劇主創和播出平臺卻打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在一段熱傳花絮中,演員惡補戲曲唱腔身段被視為“敬業”。可是才學了兩天,就自作主張對身段動作加以改造,實在很難讓人為她的“創意”鼓掌。
拿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在電視劇中展現傳統戲曲,由于各種漏洞,引發爭議不是孤例。在另一部熱播電視劇中,某人氣男演員的男旦造型在網上也一度刷屏。他在劇中演繹一段《霸王別姬》的戲中戲,扮相上除了頭飾有所改變,基本符合京劇舞臺“虞姬”的造型。只可惜,沒有吊眉、額前的一撮劉海著實讓人出戲。
影視劇演員主創都非戲曲專業人士,與舞臺表演的差距和服飾演繹上的差錯情有可原,但真的沒有業內外都信服的作品嗎?
當然不是。張國榮主演的電影 《霸王別姬》就是成功案例。他在電影中飾演的程蝶衣臺上臺下舉手投足都是戲味。就連京劇專業演員也挑不出毛病。這背后,是他數月潛心學習的結果。劇組為他請了專門的形體老師和京劇顧問指導。劇中,不管是《霸王別姬》還是《貴妃醉酒》,甚至昆曲《牡丹亭·游園》等片段,他都有專業的展現。甚至,他還自己看起《梅蘭芳舞臺四十年》,認真研究其創作表演。而電影《風聲》中,張涵予飾演的地下黨人為了幾句清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沒有選擇配音,而是特別找了一位京劇老藝人學了很久。
有戲曲表演上的銀幕復刻,也就有音樂運用上的互相成就。郭寶昌執導的《大宅門》盡管講的不是京劇故事,可卻是觀眾公認“戲味兒”最濃的一部電視劇。同名主題曲,是京腔演繹的:“由來一聲笑,情開兩扇門”,而在配樂中,一段京劇“過門”成為劇中反復運用的情節催化器。而在人物對白中,《空城計》《挑滑車》的念白不時出現,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樣,大西北高亢粗獷的秦腔也成為電視劇《白鹿原》中令人難忘的一筆亮色。
影視劇受眾面廣,社會影響力大。故而常有作品在結尾打上“情節純屬虛構”的友情提醒,可對于戲曲呈現的常識性錯誤,影視主創往往并不在意,甚至要在播出之余,用宣傳片花絮進一步消費傳統文化,自詡在推廣傳統上的各種“成就”。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被冠以“昆曲”之名的視頻也被廣泛傳播,以訛傳訛。影視劇融入傳統戲曲本是令人欣喜的好事,只是向傳統文化借力時,還須多一些嚴謹和敬畏。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