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山東地方有多少_山東的地方戲曲劇種_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劇照

戲曲劇種山東地方有多少_山東的地方戲曲劇種_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京劇《秦香蓮》劇照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文脈中有特殊地位。無論從文化傳統的繼承還是文化建設的角度,戲曲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華文化和藝術的卓越代表

戲曲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始終在中華民族文化創造中占據重要位置。盡管戲曲遲至兩宋年間才誕生和成熟,卻迅速成為中國文化的卓越代表和社會各階層最喜愛的藝術娛樂方式。

戲曲廣泛汲取與吸納了其他成熟藝術門類的精華。中國的音樂、舞蹈在先秦已高度發達,兩漢時期造型藝術進入成熟階段,各種雜技、魔術類表演節目和歌舞小戲也出現在全國各地,隋唐以后逐漸形成了城市娛樂市場,以說書講史為特點的敘述性說唱藝術活躍其間,吸引了無數觀眾。而戲曲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把這所有成熟藝術融于一身,熔鑄為集“唱念做打”為一體的高度綜合性藝術。

提起戲曲,我們的記憶里就會響起那些耳熟能詳的唱段,比如京劇《秦香蓮》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上”,越劇《紅樓夢》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黃梅戲《天仙配》的“夫妻雙雙把家還”。我們仿佛看到演員們輕盈的圓場、翻飛的水袖、英雄的起霸(戲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將上陣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動作)和少女的蘭花指,還有武戲演員們精湛的功夫。這些高度技巧性的表演手段,都被戲曲巧妙地運用于表現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和感人至深的人物命運,因此才能讓欣賞者為戲曲的魅力所吸引與感動,并同時獲得各門類藝術全方位的享受。歷史上,戲曲靠這樣的優勢,吸引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投身于戲曲的創造性事業中,涌現出大量代表中華民族藝術創作最高成就的經典作品。

中國地域廣袤,山川交錯,地理環境千差萬別,文明進程中自然形成的地域差別,營造出語言聲調、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等方面多樣化的豐富文化景觀。戲曲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數以百計的劇種,其中既有在全國廣泛傳播的昆曲、京劇,更多的還是為當地民眾偏愛的地方戲。它們遵循戲曲的普遍規律,在音樂、表演上又各有特色。其中,西北的秦腔、西南的川劇、嶺南的粵劇、華北的梆子(包括豫劇、晉劇等),長江流域的漢調、徽戲,都有數百年歷史。晚清民初從民間小戲演變成戲曲的劇種有江浙一帶的越劇、安徽一帶的黃梅戲,還有北方的評劇、華中的楚劇以及更具民間性的花鼓、秧歌、花燈、采茶……它們都有各自的傳播范圍,有的甚至在當地可與京昆抗衡。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戲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表現手法,具有完整的表演美學特征,在實際演出中與觀眾長期互動,建立了與民眾情感世界的密切關聯,成為中華文化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形態。

族群文化記憶的核心與基礎

戲曲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濃縮與結晶。戲曲不僅在藝術形態與表現手法上是民族的,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思想文化發展優秀成果的載體。戲曲不僅是戲劇家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更凝聚著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所以在中國,戲劇既是萬民參與的娛樂形式,更是族群文化記憶的核心內容與堅實基礎。

戲曲史上那些杰出作品所包含與傳遞的精神文化內涵,在傳播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觀眾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建構中起著重大作用。中國傳統戲曲一直在傳遞以忠孝節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鼓勵每個人在追求人格健全與道德完善的同時,講奉獻,講犧牲,舍己為人,崇善棄惡,更有對豐富情感生活的積極追求。

戲曲不是機械化、原則性地將這些抽象道德理念硬塞給欣賞者,它通過鮮活生動的故事內容與人物形象,凝練而傳神地表現中華民族共同接受的倫理道德觀念時,對生活深刻而生動的表現,必定觸動欣賞者的情感與心理,使戲曲經典作品的功能,遠遠溢出倫理道德理念單純的闡述與傳播。一方面,它利用精彩的舞臺表達,讓欣賞者在感動中自然接受了傳統倫理道德理念,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優秀的戲曲藝術作品總是讓我們看到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同時自然就包含了倫理道德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戲曲題材廣泛,既有厚重的歷史敘事,也有溫婉的情愛波瀾。從先秦到當代,幾乎所有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領域的重大事件,從武王代紂、楚漢相爭、三國紛亂、隋唐水滸直到明清之際的社會動蕩,都在戲曲作品的敘述范圍;而哀婉悱惻的愛情悲劇如《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等等,更是跨越時空的杰作。優秀的戲曲作品充滿奇譎瑰麗的風采,《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夢境中相遇的柳夢梅走進了現實,《探陰山》里包公出竅的魂靈遙視自己的身軀,《情探》里敫桂英憤而自盡為的是請判官替她主持公道……這些都是令人驚異的天馬行空的想象。當然,戲曲里還有風趣幽默和滑稽調笑,有豪情萬丈和義薄云天。戲曲塑造了那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這些都是民族記憶的重要內容。

開放、寬闊、善于取長的藝術樣式

在不同時代,戲曲都有極具時代性的創造。高則誠改編的《琵琶記》,是元末明初時重要的戲曲作品。作者深知文藝作品“樂人易,動人難”的道理,他通過漢唐年間就廣泛流傳的蔡伯偕、趙五娘故事,深刻揭示了士子在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選擇,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明末清初,國破家亡的慘痛經歷,催生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戲曲經典,李玉的《千鐘祿》借明初朱棣之亂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寫漢建文帝在大勢已去時從南京城倉皇出逃,他“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身似閑云野鶴,心同槁木死灰”,觸發了無數觀眾的情感共鳴。無名氏的《鐵冠圖》直接描寫明亡的經歷,其中《刺虎》一折是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最鐘愛的劇目之一。更可貴的是,它們和《長生殿》《桃花扇》一樣,不僅擅長于在宏大的歷史背影和急劇動蕩的社會環境里刻畫戲劇人物,還包含了對國家興亡內外部復雜原因和歷史教訓的深刻揭示。

當下,戲曲依然是中國人喜愛的舞臺藝術樣式,并且在海內外獲得高度情感認同。戲曲對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貢獻一直可圈可點。近年來,像秦腔《西京故事》、豫劇《焦裕祿》這樣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都是當代文化建設的突出成就。

戲曲有許多值得驕傲與自信的優點,特別是它發展成熟的速度非常快。從整體上看,兩宋年間才成型的戲曲,只過了百來年左右就進入了它第一個全盛時期。具體到單一的劇種,京劇從誕生到享譽全國只不過半個世紀,越劇從誕生到全盛只用了30年。這是由于戲曲藝術家們善于學習與吸收,不僅善于取其他藝術門類的優長為我所用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也善于迅速將其他劇種的藝術成果有機地化入本劇種整體美學架構;不僅善于繼承自身的歷史經驗,同時也善于繼承其他藝術門類的遺產甚至全人類的藝術創造。這一特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寬闊的文化胸襟,是中國能夠在近現代以來迅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文化基因。

戲曲史上留下的豐富經典作品是民族文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說民族文化的深厚積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那么,戲曲凝聚了傳統藝術之精華,無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是當代文化發展與建設的核心課題之一,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戲曲必將做出新的偉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