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火把劇團與草臺班子
夢溪雨
川劇很美,無論演員的扮相、行頭、表演、聲腔、念白、各個方面,都是如此。川劇被人看著是地方戲中的佼佼者。川劇融匯了高腔、昆曲、胡琴,彈戲、燈戲幾種聲腔藝術,無論慢唱、快唱,音韻都很美,很有特色。川劇是四川的,也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川劇發展靠傳承,國家、省、市都給予了必要的投入。
川劇梅花戲劇獎得主旦角演員劉萍,以及一位志士鼎力資助,創辦了民間戲劇學校(戲劇藝術班)。另一位也是梅花獎得主的川劇生角演員曉艇也助了一臂之力。幾年的時間就培養出一批人才。作為戲劇界的精英,也算是為川劇的發展做出了一份貢獻,功不可沒,實在該稱贊此善舉。
川劇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今天,隨著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一些舞臺表演藝術顯然不如從前被人熱捧,大劇場,小戲班、火把劇團也不例外。
火把劇團曾經是打著火把演戲,用火把照亮舞臺,或演出結束后打著火把回家。盡管這種現象已經退出歷史川劇的著名唱段,但稱謂沿用至今,也就約定俗成,把這一類劇團叫作火把劇團,也有叫草臺班子的。其實火把劇團與草臺班子都是一回事,也許火把聽來熱烈喜慶一些,草臺象征命運漂泊,臨時性更明顯一些,但二者基本一樣,都是泛指工資不固定的民間劇團。演員來自各地,聚在一起演戲、掙錢、吃飯。人員也隨時變換。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火把劇團班子搭得大,環境好、觀眾多、收入高,自然都愿意留下來搭班。演員雖來去自由,卻像一棵棵小草川劇的著名唱段,在哪里都得扎根活下來。火把劇團不同于收入較穩定的劇團有較好的收入,還享受別的待遇。
川劇火把劇團與其他劇團一樣面臨最重要的問題都是戲劇市場不景氣,觀眾少,觀眾年齡偏高。有少數人嫌川劇的鑼鼓聲音太高亢,還有少數人嫌劇情太慢。反正購買戲劇服務的需求小,事情就不好辦。演出時又要大動干戈,場地、照明、道具、服裝、化妝各種費用都入不敷出,且不說浪費感情、表情,即便是條件好的劇團,都不敢經常演出。
川劇要吸引觀眾,不難,不少優秀劇目十分受人喜愛,算得上是戲劇中的精品。但要天天吸引人,就有一些難處了。好戲新戲要有新的劇本。古老傳統劇當然好,但加在一起還是難以滿足需求。好戲天天上演,年年如此,就算百看不厭,超過百看總有厭倦之時。國寶文物后母戊鼎好不好?天天觀看、欣賞,可能審美也產生疲勞了。折子戲《三跑山》《秋江》《掃松下書》,上了年紀的觀眾看的次數已經超過十幾遍了,連劇情、唱詞都能記住,再看也不會有什么新奇感了。倘若這些劇讓年輕人也去反復看,看了十遍,肯定不新鮮了。川劇也要推陳出新,適當調整節奏,變化劇目。
川劇變臉新奇,但也不能逢戲就變臉,樊梨花粉面桃腮,模樣可嬌,但始終不需要變臉。劉皇叔溫和賢達,也無變臉的必要。可能只是神話鬼怪戲可以派上變臉的用場。變臉是川劇的一項絕活,誰都承認這是川劇的精華所在。
火把劇團是市場化產物,辦火把劇團很辛苦。戲窩子自己找,人才自己尋,班子自己搭,劇目天天演,但只要細心一些的人就會發現,來看戲的觀眾,多數年紀偏大,行動不方便,也就是老年觀眾相對多,年輕觀眾比較少。
某地的火把劇團與草臺班子大小有十幾家,一個火把劇團通常連演員和司鼓、胡琴、打鑼的在內只有十幾個人。凡在火把劇團端飯碗的演員多數是多才多藝,根據劇情需要,他們既辛苦,也敬業。一會兒拌君王,一會兒又裝皂隸,一會兒演《王寶釧》里的相府王小姐,一會兒又成了《拾玉鐲》里的揺旦子孫玉姣。
在火把劇團供職,或許說獻藝,收入較低,一般來說演半天戲,幾個小時,就只有幾十元錢的報酬,任何火把劇團都很難留住名演員。這也叫請得起名演員,養不起名演員。難怪名角也就只得串團,錯時錯場演出,以添補生活之需。其實名角還有一份額外收入,而這些所得不是團長給的,而是觀眾獻的愛心。往往劇情發展到高潮,唱段最難、聲腔最美的時候,老觀眾走到臺前向演員“表示”,無論臺上是趙云、包拯、楊貴妃,都會機敏地近前側身接下這份鼓勵。也有個別演員等劇告一段落或歇場時,才去認領那個紅包。一般到臺前獻愛心的不止一位觀眾,有時還是幾位觀眾紛紛鼓勵。這樣一來,主要角色的收入就較其他跑龍套角色的收入高出許多了。戲劇這個行業又不同于其他演出門類,川劇最出名的往往是旦角、小生。須生,另外的角色很難混成“名角兒”。
火把劇團里也不乏有許多優秀演員,他們的名字或藝名完全植入了觀眾的心中,凡常去火把劇團看戲的人,沒有不清楚每個演員名字的,甚至他們的籍貫、年齡、經歷、配偶、人品,都為人熟知,尤其是小生、小旦這樣的角色。
實力強的劇團肯定是經濟條件較好、場地寬大、人才薈萃,各方面占盡了優勢,但他們也不忘“民間有高手”,的說法,去火把劇團尋求人才。有一家叫“新劇團”的人,為了劇團自身的發展,也去火把劇團尋求“戲尖子”,聘請當家小生、小旦。當然求賢若渴是為了川戲的發展,這也沒有什么不好。在眾人眼里,名角去了“新劇團”,前途遠大,名聲大振。
其實去了這樣的劇團無論本事有多大川劇的著名唱段,要成為“新劇團”的當家小生、小旦,難! 人家劇團科班出身,高水平的人才不少。聘來的演員合同一簽就是三五年,慢慢地就隨“新劇團”一起過日子,參加演出的時間自然不如以前多了。
火把劇團的演員撐起川劇的半邊天,他們都是川劇藝術的傳承者!對戲劇藝術追求的精神讓人佩服!有趣的是,一位曾在火把劇團享有盛名的小生張三演員,去了“新劇團”得以重用,一次隨“新劇團”出國演出,本以為此人會擔當什么大任,出演主角。“新劇團”導演也賜了他一個角色,叫他做好準備,下來苦練,演出時絕不能有誤。
不久,這位被重用的張三演員,隨團在國外參演后,回國復演,演完了,謝幕時關心他的人始終沒有發現此君。經打聽才知道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一個魂歸西天的相公,但重要到何等程度?怎么不見其人,不聞其聲?不明,又打破砂鍋紋(問)到底……
遺憾啊!原來這位魂歸西天的相公,是以“影子”的形象出場,“影子”出來時頭頂黑衣,看不到面貌,很像其他劇里面出來的什么虎、獅一樣,也是頂著黑衣,就那么短時繞場而過。關注他的觀眾這才明白,那“影子”就是張三演員! 聞真情后,使人大所失望,心里黯然不已……
川劇作為文化藝術傳承保護的重要內容,很多人都在思考,火把劇團的路在哪里?
人生百味 夢溪雨小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