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秀雅)評彈、昆曲、蘇劇……昨晚,一臺精彩的“蘇州味”文藝晚會讓受邀參加蘇州發展大會的海內外嘉賓,聽得如癡如醉。

蘇州是江南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人文薈萃、文脈綿延,文化藝術也是蘇州的城市底色,承載著蘇州人的精神與向往。昨天的演出,蘇州精心安排了最具代表性的蘇州評彈、昆曲、蘇劇以及現代交響樂等藝術形式,分“最美聲音”“姹紫嫣紅”和“時代交響”三個篇章,并且獨出心裁地以導賞方式串聯起整臺晚會。第一篇章從蘇州評彈開始,著名評彈演員袁小良作導賞。“我們特別安排《姑蘇好風光》《鶯鶯操琴》《三笑·梅亭相會》等耳熟能詳的曲目蘇州評彈屬于昆曲嗎,用評彈講好蘇州故事,讓最美聲音傳得更遠。”蘇州評彈團團長林建方介紹說。第二篇章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驚夢》、蘇劇《花魁記·醉歸》選段等非遺藝術表演,將大家帶回河街小巷記憶中的蘇州,而第三篇章由蘇州交響樂團帶來的木管五重奏《在那遙遠的地方》《賽馬》等曲目,則演繹出時代的交響,表現了一個國際化的新蘇州。蘇州交響樂團長笛代理首席鐘芳瑜介紹說,本場演出中的木管五重奏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及圓號五種不同材質、不同形制的器樂組成,由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五位樂手演奏,充分體現出新時代蘇州交融匯聚、海納百川的多元城市面貌。

臺上吳儂軟語、水袖飛揚蘇州評彈屬于昆曲嗎,古韻今風,精彩紛呈,臺下觀眾掌聲陣陣。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與200多位海內外嘉賓一起觀看了演出后激動地說:“演出時間不長蘇州評彈屬于昆曲嗎,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古典又現代,如同蘇州的發展,就是一幅雙面繡。”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蘭蓀說:“聽到評彈和昆曲,感覺非常親切,這就是故鄉的味道。”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