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紅樓夢想當初妹妹你初到我家來 英挺俊雅一平生
李平生
在《秦香蓮》中飾演韓琪
在《廉吏于成龍》中飾演康親王
在《紅燈記》中飾演李玉和
與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聯袂首演《七品芝麻官》劇照
在《二度梅》中飾演梅良玉
英挺俊雅一平生
文/蔣見朝
2017年5月1日下午,著名豫劇王派小生李平生五十年藝術生涯戲曲聲腔探究成果匯報專場演唱會在中原萬達傾情上演。
當日下午,中原萬達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李平生與豫劇名家張寶英聯袂獻上的一曲《尋兒記》拉開了演唱會的序幕。之所以選這段戲作為開場,是因為李平生與崔派藝術確有特殊緣由。
1981年,安陽市舉行青年戲曲演員會演,一批具有潛質的新生代各顯其能。期間豫劇紅樓夢想當初妹妹你初到我家來,豫劇大師崔蘭田觀看了時年21歲的李平生競演的《屠夫狀元》后,在隨后的座談會上給予褒獎,并為其指明了藝術方向:全面發展,主工小生。崔老語重心長地點撥對初出茅廬的李平生產生了深深的浸染與無形的引領。
遺憾的是,我沒有覓到那次會演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所幸,當年崔蘭田大師在座談會上的原聲錄音帶,被《崔蘭田畫傳》作者、安陽市藝術研究所所長楊奇先生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后經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搶救性地轉為音頻介質,使大師彌足珍貴的原聲資料得以永久留存。“李平生,應該是劇團71年的學生吧?這個小孩兒很有前途啊,嗓子好,扮相也好,做戲不做作,很樸實……”我能感受到,崔老說這番話的語氣別有一種關切和激勵,料定他是個可塑、有為之才。
人生中有許多寶貴的時光,只有在變成回憶時,才會感知它的真正價值。轉眼36年過去了。李平生銘記崔蘭田大師的叮囑,在好風好雨的滋養催發下,日愈壯碩、英挺,散射出炫目的輝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以安陽市豫劇團“當家小生”的身份,長期與崔派藝術杰出傳人張寶英搭檔演出,陪伴了張寶英最為光彩的藝術鼎盛期,見證并參與了崔派藝術在重要階段的發展與傳播。尤其是他在《尋兒記》中為張寶英配演的周子卿讓業內眼前一亮,贏得了更多關注的目光。那段“睡夢中常見娘音容笑貌”不脛而走,在戲迷中廣為傳唱。很多戲迷因找不到這段戲的伴奏帶而一度苦惱。在這個時期,張寶英把崔派聲腔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她對崔派藝術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追求,無可避免地浸潤了他,影響了他,熏陶了他。
虔心皈依王派之后,李平生在恩師王素君的苦心教化下,進一步摸索出氣聲和真假聲相融的演唱技巧。他的唇、齒、舌、喉、牙都是有講究的;每一個字怎么唱,怎么拖腔,在哪里停頓一下,他都是要琢磨研究的。他的唱腔中含有音色層,含有不同的意境,他的聲音甚至能夠讓人聽出角色的年齡、性格、成長環境等等。“秋江河下水悠悠”、“想當初妹妹你初到我家來”等標志性的王派名段,經他唱來,音色潤,韻味醇,剛柔、控放、收縱之間,有古典的清雅、文氣,像一幅江南寫意的水墨,像一杯清幽的西湖龍井;也如德化陶瓷一樣,沒有煙火氣,沒有鋒芒,沒有沖突。較之王素君先生,他起腔的調門雖高豫劇紅樓夢想當初妹妹你初到我家來,仍能氣息下沉,把控中低音緩緩唱出,絲絲綿綿,柔起柔浮,恰如一股山間的鳴泉蜿蜒開來,舒緩迂回中將人物感情推進。即便是演唱《紅燈記》《周仁獻嫂》中悲憤跌宕的音律,依然能以科學的發聲調配出均衡、空靈的氣力,高音部分輕松自如,讓人聽了非常舒服。
在快節奏、浮氣、躁氣過旺的現代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鐘情于宛若天籟的德音雅樂。因為它會從內心來扶正心性,趨同中和。前些年,友人贈送我一張哈輝的新雅樂大碟——《關雎》。該專輯收錄了11首曲目,以孔子最為推崇的《關雎》作為主打曲目,精心挑選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詩經、唐詩、宋詞、元曲作詞,并結合現代流行音樂及哈輝獨特的音質重新演繹。我認為,李平生演唱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就如豫劇中富有古風韻致的“新雅樂”。這段唱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經過李平生的運腔調配和潤色處理,以音樂形象泄出了一代詞帝的絕世悲情,讓我不自覺產生了“一壺濁酒”“兩行清淚”的審美意象,沁入我一度忙碌、焦躁的心田豫劇紅樓夢想當初妹妹你初到我家來,也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尤其是青年知識階層的熱評。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電影學方向的一位研究生朋友曾這樣對我說過,“聽了李平生老師的唱腔,我慢慢地喜歡上王派小生了,覺得這是豫劇不可多得的聲腔派別。它的存在,讓許多人見識到豫劇也有俊雅的一面,尤其適合在城市和廣大年輕知識分子中流傳。”還有一位年輕朋友曾對李平生說:“第一次聽你唱王派戲,感覺王派戲還可以這樣唱,真是豁然開朗!以后我每學一段王派戲,都要查找一下,你有沒有唱過這一段。”
我以為,李平生在師承薪傳中,挖到了王派聲腔最為本質的美學品格,或者說以往以往被人重視不夠的人文內涵與時代意義。讓更多的觀眾,特別中青年群體喜歡王派,喜歡河南戲,是李平生一直為之不惜專心探索的終極目標。作為臺灣國光戲曲專科學校特聘高級講師,李平生說,他在臺灣講學時,臺灣豫劇就有了優秀戲曲進校園的成套舉措。由他排演的《巧縣官》《七品芝麻官》兩出大戲,都做為年度優秀傳統劇目走進校園展演,深受廣大學生們的歡迎。這讓他更加迫切意識到,面對新一代的觀眾,應該有新的發展和新的探索。他直言:“流派貴在流,我們后學者在學習上要與時俱進,戲曲才有出路,而不是死搬硬套照搬照學。”
演戲的人,大都是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奔走的人。李平生曾榮獲河南省戲曲大賽文化表演一等獎、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版《紅燈記》“李玉和”全國選拔賽第一名、五省二十一市戲曲電視大獎賽(專業組)金獎,其成就已載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在50年藝術生涯戲曲聲腔探索成果匯報專場演唱會上,《紅樓夢》《周仁獻嫂》《彩樓記》等經典唱段檢閱了李平生潛修王派藝術的不俗功底。豫劇《紅燈記》、京劇《紅燈記》、戲歌串燒《贊歌》、民歌《兒行千里》等立體化展現了李平生探索聲腔藝術的成果。其間,或明朗高昂,或清新柔糯,或凄涼纏綿,或絢麗華彩,從低音到高音,從大悲到大喜,都呈現出不同的音樂色彩,令觀眾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王素君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堅持早早來到現場為弟子李平生的演唱會把場坐鎮,并給予了高度評價與殷切寄望。
李平生不僅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還在教學上采用了一種洋為中用的教學模式——鋼琴教學,不僅規范了學生的戲曲聲樂化,而且使當代青年戲曲人的素養全面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的演唱會就是在其鋼琴示范教唱的“秋江河下水悠悠”的悠悠合唱中結束。整場演出對李平生的體力和聲音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所幸,全面的音樂素養讓李平生在演唱時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足以印證五十年跋涉探索的價值所在。
李平生稱得上是一個自我演唱風格和王派特色相融相諧的翹楚,為王派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不懈努力與獨特貢獻。我深信,他的戲曲聲腔探索之路定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堅!
?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