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旦行中相當于京劇中青衣的家門是 知識點 | 昆劇傳習所,沒有它,我們可能已經看不到昆劇了
二十世紀初期,在國計民生艱難和京劇發展的雙重壓力下,
昆劇一度興盛的昆曲(亦名昆劇)逐漸衰落。在昆劇重鎮蘇州,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一些喜愛昆劇的藝術家、票友為此憂心忡忡,思謀為昆劇找到出路。
1921年8月,蘇州和上海的昆曲家張紫東、徐鏡清、孫詠雯、貝晉眉、潘振霄、徐凌云、汪鼎丞、穆藕初、張石如、謝繩祖等,鑒于全福班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繼無人,大家集資在蘇州五畝園開辦昆劇傳習所。創辦初由貝晉眉、徐鏡清、張紫東負責。活動得到了蘇州昆劇愛好者與曲友們的贊助,商定每人出資100元作為開辦費,并向輪香局善堂借用城北五畝園的10多間房屋作所址,用作教學場所。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資,并有吳梅、江鼎丞等人贊助,擬定辦所方案,招收清貧子弟昆曲旦行中相當于京劇中青衣的家門是,提供膳宿,先后延請了晚清昆劇名小生沈壽林的次子、全福班的沈月泉(主教小生,被尊稱為“大先生”)、沈斌泉(主教副、丑、凈,稱“二先生”)、高步云(笛師)、許彩金(主教旦行,半年后被辭)、吳義生(主教外、末、老生、老旦)、尤彩云(主教旦行,接替許彩金)、邢福海(拳術教師)、施杭林等為教師,教唱昆劇,此外,還聘請文學教師傅子衡、國文教師周鑄九以及英語、算術教師孫卓人教授文化基礎知識。又聘請蘇州道和曲社的孫詠雩任所長。為籌集辦所資金,穆藕初發起上海與蘇州曲友舉行會串,義演三天。由于穆在上海工商界的影響,義演收入達8000元昆曲旦行中相當于京劇中青衣的家門是,為傳習所籌集到了起動資金。
傳習所的結構即不同于京劇的“科班”,也不同于“學校”,兼有二者特點;即保留了老戲班傳授徒弟的一些傳統,又較為開放、民主。學員多數為城市貧民子弟或全福班藝人的親屬,年齡9~15歲,規定學習3年,幫演2年,5年滿師,第一批入學者55人,后來達60余人。老師對拍板、唱曲(先不上笛子)、臺步3項要求極嚴。所有學生都要學習文化、樂器,且最初不分行當通學,一段時間后由老師根據其特點選擇行當。學習一年后開始起藝名,名字中間均有“傳”字(寄予了昆劇薪火相傳的厚望),通稱“傳”字輩演員;并用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區分行當,如小生以“玉”旁(如顧傳玠、周傳琰),旦以“草”頭(如朱傳茗、張傳芳),老生、外、末、凈以“金”旁(如施傳鎮、鄭華鑒),副、丑以“水”旁(如王傳淞、華傳浩)。培養出周傳瑛、施傳鎮、王傳淞等一批昆劇演員,他們所學折子戲400余出。
1924年5月,昆劇傳習所正式于上海新舞臺舉行首場公演,共演出折子戲48出,每場均由俞振飛、項馨吾、殷震賢等名曲家會串演出,贏得“嘉賓滿座,蜚聲揚溢”。之后,傳習所又借蘇州青年會戲院連續公演,繼續籌措經費。從此,邊演邊學,開始了“傳”字輩藝人的演劇生涯。
傳承發展
1927年,穆藕初因企業連年虧損,無力再支持傳習所了。這年10月下旬,所務由嚴惠宇、陶希泉二人接管。歷時六年之久的昆劇傳習所即告結束,在此基礎上籌建起“新樂府”昆班。
嚴、陶二人投資二萬余元,為“新樂府”昆班購制新行頭,租用演出場所、宿舍、排練廳等。新樂府昆班成立后不僅精心排練演出,而且時常邀請名師高手客串,師生同臺演出50余場,轟動一時。“新樂府”的誕生,標志著“傳”字輩學員的出科。但后來由于演員間在包銀及演出待遇上的較大差別,導致戲班內部矛盾逐漸激化。1931年6月在蘇州中央大戲院演出結束后,戲班終于宣告解散。
1931年10月1日,倪傳鉞、周傳瑛、趙傳珺、姚傳薌、張傳芳、劉傳蘅、沈傳錕、周傳錚、施傳鎮、鄭傳鑒、顧傳瀾等11人發起成立了“仙霓社”昆曲旦行中相當于京劇中青衣的家門是,在蘇、滬、寧等地演出。八·一三事變后,仙霓社遭到致命打擊,藝人們只得各謀生路。沈傳芹、袁傳璠、王傳淞、周傳瑛等依附于蘇劇、灘簧生存。
昆劇傳習所僅辦了一期,但這批“傳”字輩演員對繼承和發展昆曲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1925年,傳習所學員畢業,在蘇州、上海等地演出,一時反響不錯。但在國家危亡之時,昆劇還是不可避免地繼續沒落。
昆劇傳習所及隨后的“新樂府”、“仙霓社”戲班,對昆劇藝術的續承、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為新中國昆劇的繼承、復興以及培養新人,創造了條件。 [1]
功成名就
解放后,昆劇終于獲得新生。1956年周傳瑛、王傳淞演出了經過整理改編的昆曲《十五貫》,轟動一時。
昆劇傳習所為昆劇這一古老劇種的沿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戲劇界人士認為,如果沒有昆劇傳習所,我們現在恐怕只能在戲本和工尺譜中見到昆劇了。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