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 南音 南曲又稱南音南樂南管管弦福建地方戲曲,它有悠久的歷史福建地方戲曲,屬唐朝時期的樂種南曲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南曲的藝術風格古樸典雅福建地方戲曲,委婉纏綿福建地方戲曲,是閩南最流行的一種地方曲藝據考證,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后者在臺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于臺灣的傳統戲曲,大陸福建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匯。

福建地方戲曲(福建地方戲曲閩劇)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后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

莆仙戲 福建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

2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大眾閩劇團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2020年11月,榮獲“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基層文藝院團先進集體”稱號閩劇簡介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十世紀20年代是福建地方戲劇出國演出的第一個高峰期1925年“雙鳳珠班”赴印度尼西亞的泗水演出陳三五娘和雪梅教子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演出陳三五娘雪梅教子昭君和番等,在海外擴大了影響80。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東。

福建地方戲曲(福建地方戲曲閩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