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于上古的圖騰,濫觴于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涂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后,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余,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中國京劇臉譜48張,一般均戴面具中國京劇臉譜48張,并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一樣,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臺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余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夸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夸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征人物性格。

為繼承和發展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京劇臉譜48張,本欄目所收的臉譜,并沒有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采取廣征博采的方法,擇優選入。欣賞和研究京劇臉譜,最好與劇情、角色表演、服裝和人物身份等一起進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