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代戲曲的演變歷史

中國戲劇的起源: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fā)展成熟而進入現(xiàn)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曾先后出現(xiàn)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xiàn)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中國戲劇的發(fā)展:

宋元南戲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南戲是中國較早成熟的戲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爐,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節(jié)比較曲折,劇本一般都是長篇,數倍于北曲雜劇。

元代雜劇也叫北曲雜劇,元雜劇最早產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盛行于元代,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以至單從詩體而言,古人早就將唐詩、宋詞、元曲并稱。元雜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深刻,具有強烈

二、簡說中國古代戲曲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從萌芽到形成、發(fā)展、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綜觀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fā)展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

發(fā)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

繁榮時期--明代萬歷年間

集成時期--清初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近代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戲曲理論的發(fā)展是與戲曲藝術本身的發(fā)展過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戲曲的萌芽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組成戲曲的各種藝術因素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又相互融合,逐步發(fā)展成為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同樣,在這一時期里,藝術評論家們對各種戲曲藝術因素的記載與評論,便是古典戲曲理論的萌芽,對后世戲曲理論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響。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在宋金時期,各種表演藝術經過發(fā)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國古代戲曲的雛形,即宋雜劇和金院本。伴隨著雜劇和院本這一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藝術評論家們也對它們的淵源、形式原因、藝術特征及發(fā)展情況等加以了探討與論述,這些論述,便構成了古典理論的雛形。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國古代戲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無論是南戲還是北曲雜劇,都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戲曲作家與作品。同時,在民間,戲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戲曲的正式形成與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奠定了基礎。

發(fā)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古代戲曲經過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又趨于活躍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家從我國的戲曲創(chuàng)作中,而這也使得元代開始成熟的戲曲理論有了新的發(fā)展,不僅戲曲論著的數量增多,而且理論成分大為增強。

繁榮時期--明代萬歷年間明代萬歷年間是古代戲曲史上繼元代雜劇繁榮以后的又一個黃金時期。戲曲創(chuàng)作與戲曲演出的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的發(fā)展與繁榮。在這一時期里,出現(xiàn)了一大批戲曲論著,而且曲論家們的思想活躍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家從我國的戲曲創(chuàng)作中,就某些戲曲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同時,曲論家們的研究范圍比前人有了較大的開拓。在這一時期里,出現(xiàn)了戲曲理論史上第一部較系統(tǒng)完善專著--《曲律》。

集成時期--清初古典戲曲論經過成熟、發(fā)展、繁榮、深入等發(fā)展階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積累了豐厚的理論與材料。清初曲論家們便對前人的理論作了全面在總結與完善如這一時期所產生的李漁的《閑情偶寄》與金圣嘆的《西廂記》評點,皆具有系統(tǒng)、精深的特征。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清代中葉,隨著整個曲壇上所出現(xiàn)的兩轉移,即由劇本創(chuàng)作為中心轉移到以舞臺表演為中心、由雅部為中心轉移到花部為中心,戲曲理論也隨之出現(xiàn)了重大的轉折。一是舞臺表演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理論家們研究的重點,出現(xiàn)了一大批戲曲表演論著。二是出現(xiàn)了眾多的有關花部的論著。

終結時期--近代近代是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同樣,在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中,也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戲曲理論加以總結,另一方面是開創(chuàng)和建立新的戲曲理論與研究方法。

三、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典戲曲從萌芽到形成、發(fā)展、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雛形時期――宋金時期,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發(fā)展時期――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繁榮時期――明代萬歷年間,集成時期――清初,轉折時期――清代中葉,終結時期――近代。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在原始社會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家從我國的戲曲創(chuàng)作中,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并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fā)展與提高;先秦時期出現(xiàn)優(yōu)伶,主要在貴族們飲宴時歌舞助興;漢代的優(yōu)伶機構稱為樂府,專門負責收集民間樂曲,從事撰寫歌詞、演出樂舞的工作;后來衍生出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