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理論“趣”之研究

關鍵詞:趣古典戲曲理論

從元明到清初,雜劇到傳奇的迅速發展,藝術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相適應,為總結戲曲創作和舞臺搬演的經驗,促進傳奇更大繁榮,戲曲批評日益活躍,戲曲理論論著大量出現,戲曲理論體系的建構進人了史無前例的階段。趣論也隨著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展而逐漸演變而成熟。

一、趣零星散落的古典戲曲理論

元代戲曲批評中以趣評曲現象還甚為少見,這反映出元代戲曲創作與理論批評的不同步。但進入明代,以趣評曲較之元代開始明顯增多,趣成為了明人戲曲批評的一個重要理論術語。此時戲曲評論家已經初步提出了趣作為戲曲品評的一項標準,但對趣論的認識處在初步提出的階段,大多散落在對作家情趣、作品創作和語言特點寥寥數句的點評中。

元代鐘嗣成在《錄鬼簿》中品評作家作品時,時時流露出對趣的認識。如評白樸洗襟懷剪雪裁冰。閑中趣,物外景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家從我國的戲曲創作中,蘭谷先生。;評王庸其制作清雅不俗,難以形容其妙趣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家從我國的戲曲創作中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家從我國的戲曲創作中,知音者服其才焉。。前者從作家作品性情懷贊頌白樸高雅情趣,后者從作品的風格稱頌王守中清雅脫俗。

何良俊《曲論》云:鄭德輝所作情詞,亦自與人不同。如《謅梅香》頭一折《寄生草》:不爭琴操中單訴你飄零,卻不道窗兒外更有個人孤零。《六么序》:卻原來群花弄那,將我來一驚,此語何等有趣。何良俊較早從戲劇語言表現的角度來論評時人創作,他稱揚鄭德輝劇作用語平白直俗,生動有趣。

湯顯祖以詩論曲,把趣戲曲理論批評的重要概念。《如蘭一集序》其中說道:詩乎,機與禪言通,趣與游道合。禪在根塵之外,游在伶黨之中。要皆以若有若無為美。通乎此者,風雅之事可得而言。這段話總的意思是說詩之趣,皆以若有若無為美。不過,湯顯祖所謂的詩實際上又是指曲文,是以詩論曲正如他說文以意趣神色為主一樣,文泛指各類文學作品,也指曲文。

王驥德對趣的認識從對戲曲語言的批評而生發到戲曲的立意、作法、聲律和語言三者的和諧之中。其《曲律》評《拜月亭》亦云:語似草草,然似露機趣,王驥德也評斷關漢卿《拜月亭》劇在用語上表面雖然粗糙,但內蘊機趣,其語言表現具有獨特的意味。王驥德立足于戲曲的文學性,專注于曲文的解構和體認。

二、趣全方位的古典戲曲理論批評

明后期到清初,中國古典戲曲理論逐步的成熟, 趣論不再限于戲曲語言、作品立意和作家品格幾個單獨的方面,而是發展為全方位多角度觀照戲曲演進的古典戲曲理論。

而清初李漁的《閑情偶寄》,其中的《詞曲部》、《演習部》專論戲曲,堪稱具有較完整戲曲理論體系的杰作。他在《詞曲部》中專辟重機趣一款并闡述了機趣說。

重機趣可從三個方面去分析,一是戲曲創作,機者傳奇之精神,趣者傳奇之風致,是說曲文既要有勃發生動的內在精神,又要有情趣盎然的外部風致。二是舞臺搬演,李漁是實踐經驗豐富的戲曲活動家,李漁所謂的泥人土馬、生氣、生形,不僅僅指曲文所塑造的文學形象,而是對曲文創作的舞臺搬演效果一貫重視,反對曲文止可作文字觀,不得作傳奇觀。填詞之設,專為登場集中反映了他的戲曲觀是以曲文適合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