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最苦哭戲完整版視頻 豫劇金花
“王金花,王金花……”
腳脖子深的玉米地里,一個一手拿草,一手拿鏟,穿花褲衩子、半截袖紅綠相間粗布衫,汗水泥水把臉劃成一幅地圖的孩子驚叫一聲,幾個蹲在玉米棵里割草的孩子刷地都直起身來,目光一齊射向遠處走來的姑娘。
鄉間土路上,一白衣藍褲,留海著眉,兩眼如水,腦后兩條長辮,身材小巧玲瓏卻又透出朝氣韌勁的姑娘輕盈盈由南向北而來。她就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在中牟大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又人人崇拜的中牟縣豫劇團名旦王金花。
1941年,王金花出生在中牟縣黃河岸邊東漳鄉萬莊村一個貧困家庭里。從她記事起,家里沒有房子,沒有土地,父親和叔叔各有一只小船,靠在黃河里打魚生活,有時往外地打魚,一兩個月也不回家。由于他們不回來,金花和媽媽就沒飯吃,媽媽只好帶著她去外地討飯,等他們什么時候回來,母女倆再回家。他們住的是幾根木頭支棚起來、上面蓋上茅草的房子。遇上天陰下雨,外邊晴天黃日頭,屋里還在撲嗒撲嗒滴水。
父親和叔叔是遠近聞名的打魚能手,有時打的魚好,能賣個好價錢,父親就會給金花帶回來個大白饃,那饃的香甜啊,幾十年過去了,金花還會回憶起兩手捧著白饃一小口一小口細嚼慢咽品味的情景。這樣的生活雖然很苦卻很溫馨。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金花五歲那一年,媽媽突然得病撒手人間。小金花想媽媽,天天哭。父親難受的也直掉淚,有人給父親介紹老伴,父親怕小金花跟著后娘受氣就沒答應。可還要生活,還得出外打魚呀,只得把金花帶上。這一天父親跟一個叔叔到黃河北岸去打魚,正遇風大浪高天氣,開始水流不急,小船還穩,一到大浪區,瘋狂的黃河水露出猙獰的面目,形成了卷毛浪。卷毛浪就是兩邊的水往一處卷,碰到一起時,就形成幾丈高的浪頭,這種巨浪怪獸不知道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小船在漩渦中直打圈圈,小金花嚇得放聲大哭。父親不愧是位好水手,邊安慰她要她別害怕,站穩船頭,左右開弓,三下五除二很快使小船沖過了激流。有了這一次,小金花再也不敢跟爸爸坐小船了。
父親也為此犯愁了。他要出來打魚,孩子怎么辦?這天瞎舅來她家串門,聽了父親的話說,大哥你要信得過我,就把妞交給我吧,正好也和俺毫妮做個伴。瞎舅家三口人都會說書。
金花跟瞎舅走時正是農歷十月,農村已是場光地淨的農閑季節,農民有時間聽書看戲了。那年金花六歲,解放前賣藝人很苦,就跟討飯差不多。每到吃飯的時候就進村,找一個好地方把行李放下,給人家借個凳子。舅舅拉弦,表姐打簡板,舅媽打小叉,金花在旁邊看,等表姐唱完,就有好心人端出飯來。有時候遇上哪家有錢人許愿說書,或三天,兩天,她們就吃住這家,還會多少給幾個錢。毫妮姐待她像親妹妹一樣處處照顧她,還教她唱墜子書。慢慢她學會唱了,就是手太小,握不了簡板,舅舅就給她買了一副小剪板。她很用功,很快就學會了,只要觀眾要她唱,她就唱,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大家都為她拍手叫好。從此,每到一地,開場戲都有金花先唱,因為她年齡小大家都喜歡她。
后來土改了豫劇最苦哭戲完整版視頻,金花和父親分了兩間草房子,十多畝地,還分給金花一件花緞子棉襖,甭提金花多高興了,因為她從未有穿過那么好的衣服。金花九歲那年,在工作隊和學校老師的動員下上學了。報到時老師給她起個名字叫王金花。因為她跟舅舅在外說書,不怯場,老師提問,她都先舉手發言,學習成績也好,很快加入了少先隊,而后擔任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在她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為了配合土地革命的政治形勢,準備排演幾個小節目,到大街上宣傳,其中有個小戲里面共有兩個人物,一個地主婆一個地主,老師把地主婆腳色給了她。這一演可不得了啦,演得非常成功,大家非常喜歡,她一唱就有人叫好。她也沒想到一個她哭著不想演的腳色改變了她的命運。
張莊村有一個業余劇團,他們看了金花的演出后,每天放學都有幾個老頭在學校門口等她,問她叫什么,哪個村的,想不想學戲,到我們劇團吧。金花說,我還上學呢。他們說,學戲不耽誤你上學,你白天上學,晚上來學戲。金花說,我家離的遠,晚上我不敢回家。他們說,你的同學崔玉娣就是白天上學豫劇最苦哭戲完整版視頻,晚上學戲,你就住在她家。金花把事告訴父親,父親看她也想學戲,同意了這個辦法。
張莊劇團有三四十個人,村長是個老戲迷,對業余劇團很重視,號召各家各戶兌糧食,買戲裝,還從河北請來專門教戲的老師。毛老師看金花是個唱戲的料,對她很下功夫。不到半年,金花就登臺演出了。第一個戲是《毛洪跳花墻》,金花飾演丫環。丫環是主角,演出之后,得到大家的好評。老村長和幾位團長商量后,為了不誤事,就讓金花跟著毛老師到各家吃飯。但是,由于要練功,每天起早貪黑,金花的學習成績卻下降了。原來總是班上第一,下降到中等。上完三年級,她就專一學戲了。這一年,金花學了很多戲,有穆桂英掛帥、秦雪梅、梨花歸唐、南陽關等十幾個劇目,每逢過年過節,都在莊上或其他地方演出。在東漳鄉都知道張莊業余劇團有個小妮唱得不錯。1955年,中牟縣準備成立劇團,把全縣的業余劇團集中到縣城搞會演,準備挑選人,鄉里點名要金花,團里幾個領導對她說,鄉里點名要你參加豫劇最苦哭戲完整版視頻,不去也不行,你唱一段清唱行了,說什么也別留那里,咱團離不開你,你要一走,咱們團就完了。看到和她朝夕相處的老師、長輩和兄弟姐妹們,她哭著說,我記下了。但是,盡管團里所有人想盡辦法的阻攔、戀戀不舍,在會演中她和占楊業余劇團配演“藏舟”一場戲后,她還是被縣劇團強行要去了。
1956年3月,王金花來到了中牟縣豫劇團。
1956年4月16日,中牟縣豫劇團宣布正式成立,王金花勤學苦練,從動作到嗓門,非常認真,也許她的執著、她在平時的付出,她在豫劇《穆桂英掛帥》中演穆桂英。她的唱腔,她的演藝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也深得領導的滿意,在經過研究后,縣劇團派她到省戲校學習深造。
一年后,金花回到了中牟縣豫劇團,擔任團支部書記、女生隊長。演出了《打金枝》、《秦雪梅》等戲劇。
1957年下半年,在豫西幾個縣演出歸來的中牟縣豫劇團在縣委大禮堂給縣領導匯報演出《恩仇記》,演出中,引起觀眾無數次鼓掌。演出結束后,觀眾不走,要演員再給他們唱幾段。直到幾個演員每個人唱一段才離開。縣領導也非常滿意,專門招開了座談會給予了表揚。當時條件很差,下鄉演出不定點,一些鄉村爭著讓到了他們那里演出。沒有劇院,都是土戲臺,照明用汔燈,沒有擴音機,演員唱戲很費勁。人們都是站著看戲,常常后邊的人往前擠,一場戲下來要亂好幾回。而且下鄉演出要帶道具,都是演員用車拉著,演員住的是草房、磨房、廚房、學生放假住學校,鋪的是麥秸、干草;蚊蟲叮咬,跳騷亂蹦,一天兩場戲,夜間休息不好,金花就暈倒好幾次。那時候金花又黃又瘦,綽號叫“老黃茄”。但是,只要上了舞臺,渾身就來勁了。大家都愛看金花的演出,也有很多戲迷,有的會跟幾個地方,跑幾十里地看金花演出。沒有爬到離劇場近的樹上、墻頭上。演出結束缷了裝去住處,身后還跟著一群孩子看。好多人說:看了王金花的戲,一輩子不生氣。八崗村的一個女孩跟著劇團幾天看王金花,媽媽氣得不讓這孩子吃飯。到了1959年,劇團又排了不少新戲,有《小二黑結婚》《朝陽溝》《劉胡蘭》《劉三姐》,以及后來又排的《紅珊瑚》《社長的女兒》《沙崗村》《白蛇傳》《穆桂英下山》……這些戲都是金花的主演。
1961年國慶節,經人介紹王金花和在百貨公司工作的周海軍結了婚。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生活緊張,婚禮也簡單,但是她們相親相愛,工作雖然忙,生活艱苦,可十分甜蜜。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文藝界有點混亂,演員們都想去好的地方。1963年秋天,有個叫西海的學生跑到新疆建設兵團火花劇團。他把王金花的情況介紹給了兵團領導,兵團領導很重視,安排人到河南叫王金花。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又幾經周折,終于到了新疆建設兵團。到的第三天就給她們演了一場《穆桂英掛帥》。領導、戰士、群眾都很滿意,團里給她定了最高工資98元。
這期間,王金花的名字響遍整個新疆建設兵團,每到一處看戲的人都是人山人海,散了場,卸了裝,人們都要去看看她的顏容。王金花很受新彊建設兵團干部戰士,群眾的喜愛。她也嘗遍了新疆的特產馬奶子葡萄、哈密瓜,領略了新彊大自然的風光。但是,中牟縣豫劇團在王金花走后,受到了重創,缺少了頂樑柱,劇團排戲排不了,重要角色沒人當。于是,通過縣文化局,由縣上出面想方設法把王金花調了回來。“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盡管王金花失望過,苦悶過,但一想到自己是黨和人民培養的,她的怨氣就一下子消了。她是黨和人民的女兒,她只有好好干,才能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黨。
如今,已近八十歲的王金花,每每談起這一生經歷,特別是看到在習近平的領導下,現在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她十分高興。她說,現在的人都遇上了好時代,有福呀。(羅辛卯)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