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夜幕低垂,合肥罍街的霓虹漸次亮起。05后少女張喬子月手持話筒站在鏡頭前,一曲婉轉清亮的黃梅戲選段剛起,直播間在線人數已悄然攀升至兩千。鏡頭之外,父親張志勇默默守在直播設備前,目光始終追隨著女兒靈動的身影。這場看似尋常的戶外直播,藏著一對父女十余年的堅守與蛻變——從街頭唱流行的“阿勇子月”組合,到如今斬獲全國大獎的黃梅戲新星與幕后守護者,他們用歌聲穿越命運坎坷,更借由網絡直播讓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從流行舞臺到戲腔新篇

張志勇曾是合肥小有名氣的駐場歌手,早在女兒三四歲時,便帶著她穿梭于直播間與街頭舞臺。彼時的子月還是個怯生生的孩童,握著父親的衣角小聲跟唱,稚嫩的嗓音里已透著不容小覷的靈氣。

張志勇早期表演照片

隨著年歲漸長,子月的唱功日漸精進,而張志勇敏銳地發現,女兒的聲線中藏著一種獨特的韻致——那是更適合戲腔的清亮與婉轉。巧合的是,子月此時正對著電視里的黃梅戲目不轉睛,咿咿呀呀地模仿著黃梅戲獨特的唱腔。

子月獲獎的榮譽證書

2020年,子月如愿考入安徽藝術職業學院,正式踏上黃梅戲的專業之路。天賦與熱愛碰撞出驚人的火花,她的唱腔既有少女的清亮,又帶著黃梅戲特有的纏綿婉轉,身段臺步更是透著超越年齡的穩當。2023年,在第2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中,子月技驚四座,摘得“小梅花金花”稱號;同年,她又在首屆全國藝術院校黃梅戲專業“明日之星”評選中拔得頭籌,接連斬獲的全國性大獎,讓這個年輕的名字開始出現在戲曲界的視野中。

直播間里的成長密碼

“唱戲和唱歌一樣,都得在舞臺上磨。”張志勇對大皖新聞記者說的這句話,藏著他為女兒鋪就的成長路徑。2023年,他為子月開通直播賬號,從此方寸屏幕成了她最特別的練功房。如今賬號近兩百條黃梅戲短視頻里,既有《天仙配》的經典選段,也有融入現代編曲的創新演繹,16萬粉絲的點贊與評論,構成了最鮮活的觀眾反饋。

子月在直播間

每天中午,子月雷打不動地坐在家中鏡頭前直播,水袖輕揚間完成從少女到戲中人的蛻變;傍晚暑氣稍散,她便帶著妝發奔赴罍街,將戲臺搬到市井煙火里。路過的食客駐足聆聽,直播間的彈幕實時滾動,“這段《孟姜女》比上次更有韻味了”“水袖動作越來越流暢”——這些細致的點評,成了子月精進技藝的標尺。張志勇說:“直播像面鏡子,讓她能立刻發現自己的不足。兩年下來,她的唱腔穩定性、舞臺表現力,進步快得驚人。”

命運淬煉的父女情深

熟悉他們的老合肥人,都記得“阿勇子月”組合那段艱難卻溫暖的過往。2010年左右,張志勇被確診尿毒癥,換腎手術的巨額費用壓垮了這個家庭。那時子月攥著父親的手走進步行街,用稚嫩的歌聲為父親籌醫藥費。寒冬里呵著白氣唱歌,盛夏里汗水浸透演出服,父女倆的身影成了街頭一道令人心疼的風景。好心人的零錢、直播間的打賞,不僅維系著治療費用,更讓子月在一次次演唱中練就了強大的心理素質。

子月和父親正在直播

如今,剛從藝校畢業的子月站在人生新起點。張志勇最大的心愿,是女兒能進入專業黃梅戲劇團深造,“她眼里有光,心里有戲,這條路得讓她踏實地走下去。”而子月的直播間里,依舊每天響起婉轉的黃梅調,有時是傳統經典,有時會加入流行元素的改編——就像這對父女的人生,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中前行。

當古老的黃梅戲遇上年輕的直播間,當命運的坎坷化作前行的力量,子月的每一段唱腔里,都藏著傳統藝術的生命力,與一個父親最深沉的守護。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實習生 趙欏鑼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